贷款业务对商业银行的作用 一、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负面效应(千金难买牛回头 我不需再犹豫)
1、资本市场发展对银行存款总量的影响
资本市场的发展所引起的社会资金分流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资本市场股票、债券等证券的大量发行对银行存款的影响。资本市场上股票,债券发行和交易量的快速增长迅速唤起了公众的投资热情。而居民和机构投资者所拥有的投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其在商业银行等银行的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截至 2001年8月末,我国股票市场的总市值已达48055亿元,相当于GDP的50%, 在证券公司开立股票账户达6529万户。虽然从理论上说,从商业银行取出的存款无论是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还是购买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都有相当一部分最终将以财政存款或企业存款的形式又回流到商业银行,但事实上,其余部分之中又有相当一部分资金由于社会经济规模的扩大和货币化程度的提高而被社会再生产过程所吸收,另一部分以流通形式继续在资本市场上周转,还有一部分则以持币观望的形式沉淀在居民手中。因此,资本市场证券发行、交易量的增加,在相当程度上会引起商业银行现有存款的减少及存款增长速度的下降。据有关专家统计,1991年我国证券存量占金融资产的比例为3.6%,到2000年,这一比例就上升到51%,10 年之间便增长了13.2倍。这对商业银行的冲击有多么大是可想而知的。资本市场上投资基金的发展削弱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基础。投资基金是一种机构投资者,其特点是将居民的小储蓄汇集起来,交由专家理财,通过证券和其他资产的有效组合,以较小的投资风险获取较为稳定的投资回报。由于购买基金的投资风险比较小,而获取的收益比银行储蓄高出不少,当人们在权衡资产收益与资产风险的博奕中偏向于前者时,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将会受到强烈的冲击。我国从1998年第一批5家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开始到2001年9月,全国证券投资基金已有43只,基金总额已超过600亿元。从目前国家政策性倾向来看,证券投资基金以及产业投资基金、风险创业投资都会获准加快发展,这无疑会导致商业银行的存款分流。(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保险业及保险基金的发展也会分流一部分银行存款。保险业是资本市场上一支不可忽略的劲旅。西方国家保险业十分发达,人们投保意识很强,特别是人寿保险业从保障型为主发展到储蓄型为主,进而又发展到投资型为主以后,保险市场的投资异常活跃。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我国居民在经济生活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市场风险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居民和企业逐渐将储蓄或存款的相当一部分用于购买各类保险,这也相应地抽走了一部分银行存款,截至2000年底,我国各保险公司的保险费收入达1598亿元,是1985年的 62倍多,占当年金融资产总额的0.7%。保险业如此迅猛的发展势头, 对商业银行存款的影响将逐渐增大。
从总体上来看,以上几个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发展的负面效应是非常明显的。据统计,自1992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系统的储蓄存款连年创出新高,1992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1994年突破2万亿元大关,1995年达到3万亿元,其间月均增长约1000亿元。然而,到了1996 年下半年,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启动,储蓄存款增长的势头逆转直下,增幅逐月下降, 1997年储蓄存款增长继续回落,比上年同期少增加1306.3亿元,到2000年底,储蓄存款虽然高达64322亿元,但同比增长速度和增加量却是逐年下降的。
2、资本市场发展对银行存款结构的影响
当国家或企业发行证券(国债、公司债和股票等)筹集资金时,发行者筹集的是股本金或金库存款,而购买者(居民或机构投资者)动用的则是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且这些存款多为定期存款。在证券交易结束后,证券发行者将发行收入相当一部分存入商业银行,从表面上看,这一出一进对商业银行存款似乎影响不大,但事实上银行流入资本市场的数量与再回流到银行的数量差别很大(其原因已在上面分析过)。不仅如此,这种资金运动也大大改变了商业银行的存款结构。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从商业银行流出的是定期存款等较为稳定的资金来源,而流回商业银行的则是股本金存款或财政金库存款(基本上是随时都有可能动用的活期存款或短期存款)。因此,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银行存款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使定期存款活期化,长期存款短期化,信贷资金的平均偿还期大大缩短,资金结构的不稳定性增大。
3、资本市场发展对银行贷款总量的影响
资本市场发展对银行存款的影响会直接波及到银行贷款业务。存款是银行信贷业务的基础,资本市场发展所抽走的银行存款,相应地使银行的可贷资金减少。在实行存贷款比例管理的条件下,贷款只能按存款的一定比例发放,存款增长减缓,贷款也会按比例相应地减缓。
直接投资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银行贷款的增长。资本市场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直接投资的比重,而直接投资与银行贷款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此长彼消关系。因此,在社会储蓄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以直接融资为特征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必然会影响以间接融资为特征的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资料, 1990年我国直接融资(只计股票和国债)和间接融资(指商业银行贷款)合计为15366. 64亿元,其中直接融资为199.84亿元,占融资总额的1.31%,间接融资为15166.80 亿元,占融资总额的98.69%;到2000年,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总额增长到105654 .3亿元,其中直接融资为6283.2亿元,占融资总额的6%,间接融资为99371.1亿元,占融资总额的94%。从数字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两相比较,直接融资占融资总额的比重虽然较小,然而从发展的势头来看,它正在快速地取代一部分间接融资。
4、资本市场发展对银行贷款结构的影响
资本市场发展对银行存款结构的影响会传导到贷款结构上。商业银行的存款结构与贷款结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例如长期贷款必须与长期存款保持一定的匹配关系。资本市场发展造成的长期存款短期化,定期存款活期化,其结果必然使得商业银行的贷款期限结构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因而银行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比重有所增加,而长期固定资产贷款的比重则有所下降。
商业银行要设法避开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工具的正面竞争,需要调整贷款的期限结构和客户结构。在资本市场发展的条件下,商业银行要有意识地将贷款期限结构的设计适当与公司债券的期限结构保持一定的差异,以便突出个性并避免同资本市场融资工具发生正面竞争。例如,公司债券的期限一般为3—7年,则商业银行的贷款就要尽可能少安排在相同的期限。又如原先一些信誉好的贷款大客户,现在成为上市公司后对银行的依赖度减小了,银行就不一定再把它们当作贷款大客户,贷款的客户结构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
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动了商业银行加快资产多元化的步伐,使贷款占银行资产总额的比重下降和贷款本身的结构发生变化。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新的金融产品的不断涌现,银行为了争取获得更多的利润,分散资产风险并保持资产一定的流动性,会在传统贷款业务相对萎缩的同时,增加证券投资特别是短期国债的投资,进而实现银行资产的多元化。银行资产结构的这种调整,自然会引起贷款结构的变化。
5、资本市场发展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上述影响归根结蒂都会体现在银行获利能力的变化上。首先,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竞争更加激烈,从而促使银行的高额利润逐步向社会平均利润转化。银行为了争取客户,一方面要尽量压低贷款利率,另一方面又要尽量抬高存款利率,这种利用利率杠杆竞争的手段不仅要在与同业比较中体现出优势,还要在与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上各类金融工具的比较中吸引客户,因此存贷款利差日益缩小。其次,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和居民的金融意识逐渐增强,投资者在市场经济的摸爬滚打中慢慢学会利用各种市场或渠道之间的差价来套利,银行为了吸引客户,也不得不主动向客户让利。可见,,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商业银行在传统业务上的获利能力普遍下降。
二、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正面效应
1、资本市场的发展为银行实施多元化筹资战略提供广阔的渠道
银行可以通过资本市场以多种形式筹措长期资金。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可以较为自由地从资本市场筹措长期资金。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目前还有一定的难度,其关键问题在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尚未实施,还不具有直接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融资的基本条件。但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外力推动下,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即将提上议事日程,在不久的将来,国有商业银行将成为资本市场融通长期资本的主力机构。资本市场流通和沉淀的资金量将越来越大,商业银行可借势发展与投资银行和上市公司相关的筹资业务。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股份制企业和股票发行量会越来越多,动员出来的社会闲散资金也不断增大。在资本市场流动的资金量增大的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暂时沉淀下来。商业银行可以此为契机,大力开展与上市公司和投资银行相关的筹资业务,如网上发行股票的收款业务,证券交易机构的证券资金清算业务,等等。
2、 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利于银行通过参与资本市场交易而改善资产的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
资本市场的发展便于银行突破资产结构单一的局限,实现多元化资产的有效组合。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供选择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多,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购买和持有各种有价证券来优化其资产结构,多元化的资产组合使商业银行便于在充分兼顾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争取最大限度的盈利。
资本市场的发展拉动了相对落后的货币市场发展,从而为商业银行发展信贷业务和改善资产流动性提供更多的便利。我国货币市场相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大大滞后,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拉动下,货币市场将出现“补涨”式的发展,由此而形成的活跃的短期国债市场及国债回购市场,为商业银行利用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扩大信贷投放和流动性创造了有利条件。1998年5月央行恢复公开市场业务以来, 公开市场业务品种不断丰富。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为商业银行增加可用资金提供了新的渠道,便于商业银行以较低的成本融入短期信贷资金,扩大短期信贷投放。
货币市场的发展也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提供了便利。从1998年开始,我国加大了货币市场的建设力度,撤销了融资中心和二级同业拆借网络,扩大一级市场交易主体,形成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并调整国债的品种和结构,面向商业银行共发行了记账式国债4303亿元。然而上述措施并未带来货币市场的活跃,银行间现券交易有行无市,其原因是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的资金普遍宽松,在货币市场上主要是作为资金供给者而非需求者。在货币政策适应经济和金融发展作出适当调整的情况下,货币市场的发展和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的进一步扩大,将大大提高商业银行债券资产特别是短期国债的变现能力。同时,参与公开市场融资具有不仅利率较低而且供给充足的特点,因而是商业银行兼顾盈利性和流动性的理想融资渠道。
3、资本市场的发展为解决国有企业高比例负债问题, 进而为改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找到了良好契机
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助于推进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和降低企业对银行的负债率,并提高国有企业对银行贷款的偿还能力。国有企业对银行负债率畸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由于产权关系不明晰,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和“投资饥渴症”一直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加上国有商业银行本身也是产权关系不清晰的性质特殊的国家垄断企业,因而它对国有企业贷款的债权约束也硬不起来。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和偿还能力恶化给国有商业银行埋下了巨大隐患,只不过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存款增长还保持着一定的增长水平,加上信用创造功能的放大效应,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低下的风险尚未完全暴露出来。由于对政策理解上的偏差以及“催收”(贷款)“清欠”(利息)成效十分微弱,几乎所有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都采取“惜贷”方式以消极防范风险,但这种方式并不能消化巨额不良贷款。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既可以解决国有企业的资本性资金的匮乏问题,又可以通过资产重组淘汰一批劣势企业,培育一批优势企业,使国有企业过度负债和偿还能力不断下降的矛盾从根本上得到缓解,进而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得以改善。
资本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可正确引导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流向。资本市场是通过产权流动来实现资源(资本)的有效配置的。资本市场配置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形成的证券市场比价结构,能引致社会资金向资金收益率高的产业部门和企业流动。第二,证券市场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杠杆,推动股份制企业不断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同时,证券市场使得企业效率表现完全市场化并使企业的经营业绩与其股票价格相对称,从而形成企业的市场公众选择机制,这种公众选择机制与法人治理的内部约束机制相统一,促使企业把不断寻求市场获得机会和不断降低内部经营成本统一起来。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已往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经济效益好于全国国有企业平均水平,股份有限公司各项经济指标在总体上大大好于其他企业。第三,证券市场的动态运行可以促进企业生产结构转换,未上市公司关注证券市场的变化,以寻找自身产品结构与市场要求的差距,上市公司更关注证券市场的行情,以保持竞争的强势地位和免除特别处理或摘牌的危险。同时,证券市场也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换,最近几年沪深股市发生的数百起资产重组均集中地体现了产业结构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业向高技术、高收益的产业转化,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最近100多家上市公司纷纷涉足信息产业更说明这一问题。 另外,我国证券市场本身也越来越重视培育高新科技企业上市。到2000年底为止,沪深股市共有100多家高科技企业上市,约占目前A股总股本的8%。 最近国家还积极准备在时机成熟时开设专门的高新板块或国内创业板市场。第四,证券市场对促进企业扩张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作用非凡。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中,总股本5亿股以上,流通股超过1亿股的大盘股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0%左右, 据有关专家的定量分析,我国股票市场规模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0.1%。 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可将资本市场上证券价格波动,证券交易量的增减等信号,作为安排信贷投向、投量计划和调整信贷资金结构的重要参照系。例如,商业银行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将其贷款总量的90%以上贷给国有企业,而1993年以来,每年投向三资企业和其他所有制成分企业的贷款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5%以上,设在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分支行对这类企业贷款的递增幅度还要大。这充分说明资本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在正确引导着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流向,这为逐步改善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创造了条件。 资管业务、资金撮合业务、委托贷款的区别 资管业务、资金撮合业务、委托贷款的区别:资产管理业务的含义:资产管理业务是指证券、期货、基金等金融投资公司作为资产管理人,根据资产管理合同约定的方式、条件、要求及限制,对客户资产进行经营运作,为客户提供证券及其它金融产品的投资管理服务的行为。撮合交易是指卖方在交易市场委托销售定单/销售应单、买方在交易市场委托购买定单/购买应单,交易市场按照价格优先、时间优先原则确定双方成交价格并生成电子交易合同,并按交易定单指定的交割仓库进行实物交割的交易方式。委托贷款是指信托机构按委托人指定要求所发放的贷款。这种贷款的资金来源是特约信托存款,贷款的对象、数量和用途均由委托人决定,信托机构只负责办理贷款的审查发放、监督使用、到期收回和计收利息等事项,不负盈亏责任。信托机构只按契约规定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个人住房贷款优点缺点 优点:贷款者原本买不起房,贷款后可以先购买房屋并进行使用;银行则可以收取利息。 缺点:贷款者需要支付利息;银行则需承担风险。 购房贷款是指银行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自用普通住房的贷款。借款人申请个人住房贷款时必须提供担保。 购房贷款方式 (1)个人住房委托贷款全称是个人住房担保委托贷款,它是指住房资金管理中心运用住房公积金委托商业性银行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住房公积金贷款是政策性的个人住房贷款,一方面是它的利率低;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中低收入的公积金缴存职工提供这种贷款。但是由于住房公积金贷款和商业贷款的利息相差1%有余,因而目前无论是投资者还是购房自住的老百姓都比较偏向于选择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住房。 (2)个人住房自营贷款是以银行信贷资金为来源向购房者个人发放的贷款。也称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各银行的贷款名称也不一样,建设银行称为个人住房贷款,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称为个人住房担保贷款。 (3)个人住房组合贷款指以住房公积金存款和信贷资金为来源向同一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自用普通住房的贷款,是个人住房委托贷款和白营贷款的组合。此外,还有住房储蓄贷款和按揭贷款等。 中国公民因购买商品房而向银行申请的一种贷款,是银行用其信贷资金所发放的自营性贷款。贷款人以所购的产权住房为抵押,作为偿还贷款的保证。 优势:受限条件少、还款形式多样。商业贷款对于贷款人是否缴存住房公积金没有限制,只要首付达到银行要求的比例,具有良好的信用额度即可申请贷款,申请程序相对简单。 劣势:贷款利率高。商贷的劣势在于其不菲的利息,由于商贷的利率较高,产生的房贷利息也居几种房贷之首。 适应人群:有强烈购房需求,并且能够负担贷款长期还本付息压力的购房者。 存量浮动利率个人贷款定价转换有什么好处?
转换之后,贷款利率就会随着lpr改变而改变。目前经济来说,利率下滑是肯定的事,所以,转换之后会有可能少还贷款的。 存量浮动利率个人贷款定价转换范围: 1、转换范围为以人行基准利率定价的存量浮动利率个人贷款。 2、固定利率贷款、公积金委托贷款(以公积金利率定价)、不良贷款不纳入转换范围。 扩展资料:
存量浮动利率个人贷款定价转换规则: (一)对于借款人名下在转换范围内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将原合同浮动利率定价基准转换为LPR。 贷款期限在5年期以内(含5年期)的业务,以1年期LPR为定价基准;贷款期限在5年期以上的业务,以5年期以上LPR为定价基准。 具体转换时,将保持原合同最近的执行利率不变进行等价转换,并按《公告》规定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2019年12月发布的相应期限LPR计算加点数值(加点可为负值)。加点数值在合同剩余期限内固定不变。 (二)对于借款人名下除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外的其他在转换范围内的个人贷款(包括小微企业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个人商业用房贷款等),借款人可选择将原合同浮动利率定价基准转换为LPR,或转换为固定利率。 对于转换为LPR的贷款,贷款期限在5年期以内(含5年期)的业务,以1年期LPR为定价基准;贷款期限在5年期以上的业务,以5年期以上LPR为定价基准。对于转换为固定利率的贷款,贷款执行利率在合同剩余期限内不再发生变化。 具体转换时,将保持原合同最近执行利率不变进行等价转换,并以转换日前一个工作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最近发布的相应期限LPR计算加点数值(加点可为负值)。加点数值在合同剩余期限内固定不变。 (三)定价基准只能转换一次,转换之后不能再次转换。 三方委贷中,银行有什么作用? 三方委贷:企业将项目或资产抵押给资方,资方将资金划入,由银行监管发放贷款给企业。采用银行的委贷版本运作。 在企业融资中的过程里,银行需要做的事: 1)用款企业办理抵押手续,抵押物应为符合《担保法》规定的可抵押的财产里,需要由银行认可的专业评估机构评估,并依法办理有效的抵押登记。 2)委托方、用款企业、受托银行,三方在银行签订委托贷款合同(合同是按银行格式化文本签署)。 3)委托方带齐手续和开户额度到银行开立联办委托贷款专用帐户。 委托贷款是指由委托人提供合法来源的资金,委托业务银行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业务。委托人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
为什么短期资金的拆解要用委托贷款的方式?有什么好处么? 委贷是要抵押啊,而且在放款前有严格的风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