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刀如何切开金融蛋糕

[复制链接]
[投诉]
206 0
online_moderator 爱卡网小编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22-10-29 15:55: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9月16日(周三)9:00,华尔街热线(第15期)特邀BANKS STREET ADVISORY创始人、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署(CFPB)主管金融科技前高级官员全丹、度小满金融首席风险科学家、前Discover信用卡首席信贷风险官张俊,与清华GIX北美中心特聘金融顾问杨苹、美国欧洛律师事务所亚太区主席律师叶梦艺展开对话,分享金融科技的新技术、新模式,以及金融科技在疫情后助力小微企业的实践应用!
以下是整理的精编实录。
       
数字刀如何切开金融蛋糕

        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
【杨苹】我们这一期主题讨论的是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2008年的时候,张俊老师您之前一直在传统金融机构里面运用数据技术和统计方法做科技的创新。现在加入度小满,是传统的科技公司向金融领域延伸和探索。您也见证了中国的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一路发展,能否帮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它们在中国的发展路径?
【张俊】关于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概念的区别,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跟大家阐述一下。首先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有相同点:科技作为工具和手段来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内容,从广度和深度为广大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这里金融的概念主要是指以信贷和支付为主的消费类金融,不含企业金融。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是:金融科技中的“科技”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开展的金融服务;而科技金融的“科技”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开展的金融服务。
美国消费金融的发展,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信用卡的形式开始爆发式增长,以1985年作为美国消费金融爆发的元年,现在很多大型信用卡公司,无论是从银行母体孕育出来的,还是单独成立的信用卡公司,都是在1985年以后成立的。1985年到2010年,美国消费金融是一个爆发式的线性增长。
在提供金融服务方面,科技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在金融科技这个概念之前,上个世纪90年代有一类科技应用在金融领域非常广泛,叫做信息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那时美国的大型信用卡公司和金融公司利用信息技术,扩展了金融服务的领域和触达面,使美国消费金融发展的非常快。但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新的技术改变了我们的行为和生活模式,就是互联网。互联网技术打破了我们原来提供金融服务的一些媒介和工具,所以从2000年到2010年,美国大型信用卡公司和金融银行开始互联网转型,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设置网站,使金融服务的触达面更广、速度更快。
金融科技的概念是美国金融危机以后出现的。2008年以后,由于金融危机,所有的银行和信贷公司、信用卡公司收缩放贷力度,所以就出现了P2P Lending的模式,我们大家熟悉的Lending Club与Prosper,是美国两家大型的P2P平台,对接一般闲余资金,为消费者提供需求的资产。这种P2P模式生成以后,就引入了金融科技的概念,是金融服务利用科技,提升其服务力度和效率,是由内向外的延展。
科技金融,是中国的一个现象,一些大型科技公司往金融领域拓展。我们熟知的蚂蚁金服是由阿里巴巴孕育出来的,京东数科是京东电商孕育出来的,360金融是从360杀毒软件科技公司发展出来的,度小满金融是百度孕育出来的。所以发展规律是,大型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孕育出来一个科技公司,向金融领域拓展。中国的发展速度往往是超乎想象,2008年我在上海设立全球数据分析中心的时候,数据分析这个概念对中国来说还是个全新的概念,但到2013年,我发现我们公司开始失去人才了。2015年大概就是中国科技金融的元年,2015年到2020年的五年之间,中国的科技金融服务是以网贷的形式出现的,而不是信用卡的形式。2015年网贷余额大概1000亿左右,到2020年,网贷余额已经发展到23,000亿人民币,占整个消费金融余额的23%,中国消费金融余额大概在10万亿左右,70%以上是传统的信用卡。我国的信用卡规模在2015年是3万亿左右,到2020年只是翻了一倍,在7万亿左右。但网贷的发展速度从1000亿到23,000亿,增长了20多倍,这其实就是借助于我们现在的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是通过APP触达消费者,跟传统的金融科技通过网页触达有一定的区别,但都是利用科技的力量来拓展金融服务,达到普惠金融的目的,这就是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的区别。
【叶梦艺】全丹老师之前是CFPB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署的高级官员,当时在那里设立了一个金融科技办公室,那么您从监管的角度,能否跟我们分享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这两种方式在美国的发展进程,以及监管机构对它们有什么区别对待呢?
【全丹】金融科技是FinTech,科技金融就是TechFin。FinTech大概从08年开始的,早期的时候,FinTech和 P2P Lending实际上是同样的概念,Lending Club或Prosper被很多人认为是美国第一家FinTech公司。在美国,科技金融TechFin的发展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也就是说,在金融科技已经发展了近10年的情况下,大型移动互联网公司,比如Facebook、苹果公司、谷歌,现在也要把金融产品置于传统盈利模式里面,谷歌和Facebook的传统盈利模式主要是卖广告。所以说从性质上来说,FinTech公司要么本身是银行,或者从创业就开始做金融;TechFin就是大型科技公司涉猎金融产业,他们最终的目的实际是一样的,就是用科技、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科技来优化金融服务,使金融产品更加方便、费用更低,最终使消费者获益。
从监管方式上来说,在美国很多FinTech公司是不受联邦层面监管的,监管他们的是州政府,尤其是做支付和信贷,必须要在州政府拿到金融牌照。所以如果想在全美国发展业务的话,基本上50个州都要拿到金融牌照。TechFin公司也是一样,我几年前去Facebook的时候,他们的办公室墙上就挂了50个州的牌照,说是为了进入金融领域,必须在每个州申请牌照。联邦政府一般是没有直接监管权的。
还有一个营业模式,不论是FinTech还是TechFin,很多是和银行直接合作,比如Lending Club的模式就是一直在和银行进行合作,贷款实际上是通过他们的合作银行发放出去的。尽管Lending Club做了所有的事情,包括售前服务、售后服务,但是由银行直接进行贷款发放。从监管角度来看,监管者对银行进行直接监管,对Lending Club这些FinTech公司进行间接监管。
【杨苹】张老师能否给我们剖析一下中国的科技金融公司例如蚂蚁金服,他们的盈利模式有什么特点?
【张俊】中国的科技金融公司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例如蚂蚁金服主要依靠支付宝平台,后来支付也追上来了。所以消费金融必须要匹配相应的支付通道,美国是Visa、MasterCard、American Express和Discover,中国网上和移动互联网支付主要就是支付宝和支付。蚂蚁的盈利模式,一是它的支付平台,二是它的助贷模式。
助贷模式,就是中小型银行因为科技水平有限,触达客户的力度有限,但是它有一定的资金,资金必须要找通道,以信贷的形式服务广大消费者,才能盘活资金。这些小型银行对接大型科技平台,使资金能够对接到相应的资产,就是助贷模式。度小满和京东数科也是助贷的模式,对接国内很多城商行和中型银行,现在大型银行也正在接入过程中。在助贷过程中,科技公司主要提供获客、信贷管理和催收工作,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像是在做金融服务的一个业务,并从银行收取服务费,例如在利息转给银行的过程中收取20~40%的服务费。
助贷模式下的息差服务费是一部分收入,另外一部分是这些科技金融公司在初始状态都有一部分自有资金,加杠杆以后进行放贷的业务活动,这一部分工作跟传统的银行、信用卡中心和消费信贷公司的营业模式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这一部分资金没有吸纳储蓄的能力,它的资金是有限的,放贷余额受到资金的限制,增长会被抑制。所以,通过助贷的模式,增长空间是非常大的,而且是无风险的,风险主要由银行承担。但是作为科技金融公司,要对这部分经营的资产进行质量的把控,否则银行是不会与其合作的。另外,中国一些中型银行和小型银行的门槛也是很高的,必须对科技金融公司的资质、能力以及是否合法合规等各个方面进行非常严谨的甄别以后才能进行对接。信贷这部分主要的盈利模式就是自营和助贷模式。支付类的,蚂蚁金服的占比是比较大的,京东数科和度小满金融占比较小。现在中国的科技公司也在向理财业务拓展,理财往往就是一种代销的形式,赚取服务费。
主要就是这些盈利模式,但也不可小觑,因为蚂蚁金服现在的估值大概是2000亿美元,应该是历史上最大的IPO了,它的信贷余额已经超过Bank of America信用卡的信贷余额了,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了。另外还有微粒贷,通过也有4500亿的余额,京东和度小满各1000多亿的余额,这个体量是非常大的。京东也提交了招股书,希望今年年底能够上市,目前京东的估值在2000亿人民币左右,所以这个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挑战者银行模式
【叶梦艺】由于疫情,最近欧美国家的挑战者银行在收益方面受到很大影响,并没有当初想象那么好,市场也对他们的商业模式的持续性开始打问号,想听听全丹老师在这方面的看法?
【全丹】传统银行经营模式主要是两块,一是吸收储蓄,发放很少的利息,欧美支票账户基本上是没有利息的。另外是发放贷款,贷款利率当然会高一些,银行从中赚取息差。当然还有手续费和其他费用,以及支付这块,也是银行可以赚钱的方式。
挑战者银行,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完全是利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mobile banking)来吸收客户。运营模式而言,有的是本身已经有了银行牌照,例如英国和欧洲的挑战性银行;或者美国这种基本上都没有银行牌照,通过和银行合作来提供服务。
目前,他们做银行服务的方式还只是吸收储蓄,没有发放贷款这块,盈利模式主要是提供借记卡使用的服务,收取手续费,每次刷卡的收费大概是20美分。也有的挑战者银行开始提供不同等级的服务,最基本的服务是免费的,如果想享受到更好的服务,就要付月费。但是,挑战者银行如果想成为真正的银行的话,就必须要做借贷。很多挑战者银行在疫情之前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筹备,比如美国最大的挑战者银行Chime在去年底的时候,最新一轮融资估值是55亿美金,已经招人做信贷这方面的准备了。但是新冠疫情一来,不仅是银行还是非银行机构,基本上已经不做借贷了。所以,对挑战者银行来说,这个打击是非常大的,支付手续费这个模式是不能够长期持续下去的。
今年7月,英国知名挑战者银行Monzo发布财务报表,今年税后亏损将近1.5亿美金(1.3亿英镑),去年亏损只有6200万美金,但他们经营规模的增长是非常快的,今年与去年相比,收入涨了三倍以上。但是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没法做借贷,当然会收支不抵,因此市值已经掉了40%,不过现在还是独角兽,超过12亿的市值。
我上次在“华尔街热线”分享过对挑战者银行的看法,我认为目前他们发展非常快,但是有很多泡沫,所以我觉得新冠疫情对挑战者银行来说,就是个非常大的挑战,要看疫情会持续多久。现在美国和欧洲的挑战者银行的估值已经非常高了,美国很多挑战者银行的估值已经超过10亿,属于独角兽的状态了。但是我觉得,如果他们不能提供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借贷服务,一旦风投机构资金出现断裂,很多挑战者银行会受到很大的打击。
另外还要讲一点,很多人对金融科技好像有一种崇拜的心理,认为挑战者银行可以挑战一切。实际上如果真正看数据的话,美国的大型银行比如说JP Morgan Chase, Citi Bank, 或者Bank of America,它们的存款比重并没有减少,而是不断增加的。挑战者银行这几年的存款额度虽然也在不断上升,但并没有真正挑战到大型传统银行,只是一些小银行因为移动互联网技术跟不上,才真正受到了挑战。所以,挑战者银行在美国和欧洲的高速发展,并不能消费者对传统银行体系的信心产生动摇,这种观念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比较流行,但这是不对的,大多数消费者还是愿意把钱放在传统银行账户里面。
【张俊】我对这个问题也有两点看法。第一是挑战者银行存在的价值,就是利用新的科技来提升服务水准和触达。二是挑战者银行的体量有限,很难构成对传统银行颠覆性的威胁。美国和欧洲的大型银行本身的科技能力是比较强的,一方面它可以直接把这些挑战者银行收过来,另一方面它自身进行转型、投入来提升效率,所以这是一个长期共存的过程,没有出现像中国这样颠覆性的金融服务科技公司。
风控与数据
【杨苹】中国不只是盈利模式,风险管理也有自己的特色。张老师您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在中国的金融风险管理里面,科技应用有什么比较明显的特点?
【张俊】如果我拿科技金融公司的风险管理特点与传统的美国金融公司相比较的话,我认为大概是在四个方面。第一个是对金融业务的洞察能力,因为大家起点不一样,中国的科技公司背景是做科技的,后来涉足金融,对金融其实是比较陌生的,对金融服务的范围和内容也是比较陌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想用工具来提升金融,但其实金融业务还是比较复杂的。所以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美国是一个非常发达成熟的金融体系,他们的消费金融从业人员都是由银行体系、金融体系内出来的,所以他们懂得金融、懂得业务本质是什么。虽然科技应用迅速发展,但他们对整体业务的熟悉程度和洞察能力是非常强的。我们中国是科技走入金融,所以对业务会比较陌生,在这方面会有欠缺,有很多课要补。
第二个特点是,因为这类金融服务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最大的益处是数据量比较大,数据的特性也比较复杂,需要解析移动互联网的数据,评判消费者的风险和还款能力。所以在技术应用层面,中国已经比美国领先了,无论是从模型的复杂程度和数据的积累处理程度,数据的应用程度和上限程度,现在都是领先世界的,起点比较高。
第三个特点就是效率问题,科技公司非常注重效率,一个模型的上线大概也就一个星期左右,我在美国从业30多年从来没有想象过这种速度。90年代我开始从业的时候,是大概30天左右,那已经是比较快的了,现在可能6个月左右才能有个模型上线。在移动互联网科技金融公司是不能承受的,因为拼的就是速度。除了速度,精准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举个数据量的例子来说,因为从信息科技,到互联网科技,到移动互联网科技,最大的体现就是信息量的增加,信息量是成百上千倍的增长。在信息科技时代,我们处理的数据量大概是10万级到百万级以下的;到互联网时代是百万级以上的数据量;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如果用关系图谱作为模型关联图谱,百度本身的数据量如果用节点和边界进行模型处理的话,可以达到100亿的数据量,本身我们的数据储存节点就有10亿了,再加上处理化,这对计算速度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当然现在由于我们底层科技的发展,计算速度和计算能力的提升,使我们能够完成这么复杂的计算任务。
另外还有一点现在正在慢慢渗入,就是人工智能AI已经逐渐走进消费金融领域,特别是在早期的催收环节,由机器人辅助催收,其实在对话中很难甄别是真人还是机器人。大概就是以上四个方面的体现。
【叶梦艺】另类数据从信用风控的角度来说是比较有争议的话题,能不能请全丹老师从您在美国监管背景的角度,来给我们分享一下监管部门是怎么看待的?
【全丹】张老师刚才讲的关于模型的发展速度,在中国可能几天出一个新模型,在美国可能是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我自己也深有感触,三四年前我拜访一家科技金融公司,整个团队以前是在巴克莱银行做信用卡的,他们创业搞了一个P2P平台。我当时问他,为什么在银行不能做同样的事情?他说如果现在我想改变风控模型,大概需要三四天,最多一两周,如果在银行至少需要五六个月。所以,一方面银行的应变速度比较慢,另一方面也了美国的监管确实是比较谨慎,因为监管部门对银行有要求。
再谈到非传统数据的应用,在美国实际上已经发展很多年了,但一直没有真正进入主流。监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美国金融体系是非常发达和完备的,即使这样,还有大概4000万人是没有信用记录的。但银行并不想通过另类数据发掘新用户,因为监管的风险是非常大的,美国是多种族的国家,有公平贷款(Fair Lending)的要求,如果贷款时对少数族裔、老年人、妇女、年轻人,或者在性取向方面有歧视的话,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可以进行起诉。所以对于银行来说,他们不敢也不愿意尝试使用非传统数据。但近几年,人工智能在处理非传统数据方面的应用逐渐发展,AI处理数据更加快速、更加聪明,所以一些比较大的银行例如Capital One已经开始在尝试了。
非传统数据在美国的应用主要包括个人现金账户的现金流,金融科技公司通过个人账户的收入和各项支出进行分析,并不一定要看真正的借贷记录。在美国还在早期尝试阶段,确实看到一些比较有前景的结果。美国最大的征信公司之一益博睿Experian,有一项服务叫做Experian Boost,消费者如果愿意,可以把银行流水数据加到传统金融数据里面,如果按时支付各项费用的话,信用分数可以提升。每个使用者的信用分数平均能够上升大概13点,算是比较大的提升了。当然对于信用记录比较好的人,不会有很明显的变化,但对于例如刚毕业的没有信贷记录的年轻人来说,13分的上升有非常大的作用。现在美国非传统数据的应用就是这样的情况,大银行的发展速度还是比较慢的,并不是说他们没有能力做,主要是因为监管原因而不敢做。
【杨苹】监管对于数据的使用还是有非常大的一个限制。另类数据在中国相对来说就要灵活一些了,张老师您可不可以跟我们讲一下国内的一些趋势和变化?
【张俊】中国的情况跟美国完全不同,因为中国的科技金融发展就是从另类数据起家的,先有另类数据,再有征信数据。另类数据先是从这些大的平台聚合,阿里、百度、京东都有自己的生态,所以在没有央行征信的情况下,这些科技公司就开始挖掘自身生态里现有数据来做金融服务,对客户进行风险评级和欺诈概率的分析。
对于另类数据的积累、处理、发展和使用,一开始还没有特别的规定。在中国,被传统银行忽略的人群大概有5亿左右,这部分人群也是有信贷需求的。传统银行在没有征信数据的情况下,是很难给他们提供金融服务的。这个问题通过科技金融公司得到了解决,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数据也慢慢平台化,出现了专门经营另类数据的公司,像同盾、百融,八家小型数据公司进行整合,成立了百行征信公司。主要的征信数据还是由央行提供的,央行的征信数据也是近年通过跟FICO的合作打造的,其实是在另类数据之后的一个数据供应方。所以,另类数据的使用支撑了中国科技金融的发展,支撑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也有一些乱用数据、滥用数据、盗用数据的现象,但是已经引起了监管层的重视,以后数据使用会慢慢归类规范,相关法律法规也会出台,对数据进行整合,对使用规范进行规定,对消费者的隐私进行保护。从文化和认知层面来说,中国人对个人隐私不像美国人那么在乎,但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也越来越在乎了。所以将来金融领域的数据应用,我觉得是会有监管的介入,使各方面的应用更加规范化。
刚才全老师提到的美国Fair Lending公平放贷的法律,里面严格规定不能因为种族、年龄、性别进行歧视。但是在我们中国科技金融公司的实际应用中,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例如55岁以上的借款人,获得贷款就比较难或者额度比较低,这方面在国内还没有严格的规定,但将来肯定会走这条路的。
金融科技助力支持中小企业
【叶梦艺】科技本身是服务于人,这次全球规模的疫情给大家的生活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中小微企业造成很大影响。美国政府陆续出台很多财政政策扶持中小企业,那么美国的金融科技公司也在帮助政府发放贷款,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全丹老师您能不能给我们分享一些具体的情况呢?
【全丹】疫情后美国国会通过了PPP法案(paycheck protection program,即薪金保护计划)。其主要目的是由美国政府贷款给小微企业,使得小微企业能够继续雇用员工。该计划截至今年6月份,发放的贷款总额超过了5000亿美金,大概有将近450万的小微企业收到贷款,将近5400家机构参与到放贷中。虽然是美国联邦政府出面提供贷款,但联邦政府本身并不能够直接放贷,放贷主要是通过美国银行机构,很多金融科技公司也参与到放贷流程中。按传统要求,在美国必须是被小微企业局(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授权的银行才可以做相关工作,疫情背景下,小微企业局对这些金融科技公司进行了特别授权。
参与放贷的机构中有两家比较有意思,其中一家为小微企业贷款公司kabbage,在PPP薪金保护计划中共发放了58亿美金贷款,金额上看在参与的5400家机构中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发放机构是摩根大通银行Chase。亮点之一为Kabbage的市值估值约10-12个亿,贷款排名却位居第二,他们共发了大概21万笔贷款,其中93%的企业雇佣的员工少于10个人,平均每笔贷款额约2.8万美金,约有50%的单笔贷款低于1.35万美金。而在总共5000亿的 PPT贷款中,平均每笔贷款额是11.3万美金。由此可见,Kabbage是帮助了真正意义上的小微企业;亮点之二是其有75%的贷款完全是系统自动完成,无人工审核,平均审核时间大概仅4小时。Kabbage实际在新冠疫情初期业务已经做不下去了,因为无法对任何小微企业进行贷款,但因为PPP法案,不仅救活了公司,而且确实极大的促进并提高联邦财政对小微企业的补助发放。
另一家公司为Cross River Bank,大概只有28亿美金资产的社区银行,今年在PPP政策出台以后,他们10天之内搭建了一个贷款平台,总共贷款额将近56亿美金,而该银行在2019年总共只贷了5000万小微贷款。今年他们在几个月内贷款将近56亿美金,速度非常快,其95%的贷款面向员工不到20人的小微企业,将近有10万家小微企业获得贷款,总贷款数额在全美排名第15。相比之下,大家熟知的较大规模的花旗银行都没有进入全美国前20。Cross River Bank在金融科技板块做了很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体现出了优势,美国的金融科技独角兽公司Affirm就选择了Cross River Bank做其贷款的银行合作伙伴。
今年的PPP法案,虽然也存在诸如欺诈行为、资金滥用等很多问题,但因其放贷流程的高效和便利性,能够保证尽快与企业接轨,在缓解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杨苹】疫情中金融科技企业的确发挥了作用。中国的疫情控制得非常快,现在各方面基本已经恢复正常,请张俊老师分享下,中国的金融科技公司在支持小微企业这方面起到什么作用?
【张俊】本次疫情对小微企业影响非常大,百年一遇。对于疫情的控制,我觉得中国政府举措非常明显,也是控制效果最好的国家之一,最近的几个月已经恢复到准正常状态。从数据上来看,8月份中国的零售额同期已经超过去年8月份的0.5%,可见消费回到了正常的状态,那么对小微业务的需求就会增大,所以小微企业也在逐步恢复中,政府层面也推出很多强有力的举措,中国政府也是要求银行扩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和贷款力度,从低息甚至免息方面提供强有力资金支持。
传统银行发放给小微贷款,手续比较繁琐,需要填写的资料很多。而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是一要速度快,二要保证随机性,三是可以随借随还,其信贷需求的灵活度非常高。而在这方面科技金融公司就填补了空白,利用数据的分析能力和甄别能力,能对小微企业的经营状态、借款历史、还款能力等,进行比较准确的甄别,在信贷发放流程上可以实现秒批,钱在几秒钟就可以到账,所以小微企业非常喜欢科技金融公司提供的这类产品。纵观中国的大型科技金融公司的信贷余额的组成,最明显的是度小满金融和微粒贷有很多小微企业。
同时科技金融公司也有能力对接银行,银行扶持的资金能够通过这些平台快速发放。一方面满足了政府对银行支持小微和企业恢复的要求。另一方面,资金可以有效地通过金融科技平台发放给小微企业,满足小微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实现疫情后小微企业的业务恢复,提升其经营状况。
【叶梦艺】最近在新闻中看到,美国陆续出台了很多财政政策辅助小微企业,有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大银行现在的存款率已达到了历史新高,如何使用这些现金反而成为了问题,疫情下对银行业和金融业也带来了很大影响,所以请问全丹老师,疫情对美国小微企业的影响可能连带影响到很多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的信贷机构,它们在这种压力下是否可以继续生存下去?未来有什么相关的投资机会吗?
【全丹】是的。银行的吸储实际上在不断上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联储拼命的印钱,PPP法案的施行最后把钱直接注入到经济中去。而消费者在疫情下不愿意消费,将钱存在银行,所以导致银行储蓄率不断上升。
回顾美国银行的发展历史,1985年美国有将近14,000家银行,15年之后即本世纪初美国只剩下了8500家银行。2017年,数量下降到约4938家银行。2008年的金融危机造成了美国社区银行减少了将近25%,即减少将近1700家银行。因此,我认为无论有没有新冠疫情,美国的银行整合是不断持续的过程,甚至提速,而疫情实际上加速了美国银行的整合,加速了金融电子化的不断提升,也将加速社区银行的减少。
从金融科技的角度来看,疫情对金融科技影响最大的方面是借贷,无论是消费借贷还是小微企业借贷。最近在美国有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OnDeck事件,OnDeck是一家当时与Lending Club基本上同时上市的小微企业借贷公司,用户主要是餐馆,疫情影响最大的就是餐饮行业,因此OnDeck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当初IPO时候市值超过10亿美金,到7月份公司被卖掉时只卖了9000万美金,可见9000万美金这个数字实际上已比它的市值超过了93%的溢价,在卖之前已经不值钱了。
另一件事是关于Kabbage公司,刚才也提到过该公司做 PPP业务很突出,软银是其主要投资人之一,在最新的一轮融资中大家猜测的估值约是10-12亿美金,现在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 Express)已经决定收购Kabbage,估值暂没有报出来,但大家猜测将近8个亿,一夜之间Kabbage的市值可能从12亿降到8个亿,将近三分之一的减值。有意思的是运通公司表示只买Kabbage的技术和员工,运通公司对Kabbage发放贷款是没有信心的,估计坏账会比较高一些,但认为Kabbage技术和员工是非常厉害的。
所以说对于传统银行机构来说,疫情确实带来了很大的投资机会,好的公司如果没有疫情的话,市值是非常高的,但因为疫情的影响,运营受到严重影响将无法持续,但核心技术是比较好的。所以说运通公司确实捡了个宝。
利率问题
【杨苹】有观众问到“金融科技多涉及创新业务,对于监管来说如何守住风险底线”,结合最近最高法院宣布将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修改为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4倍,取代原《规定》中“以24%和36%为基准的两线三区”的规定,按照最近的市场报价利率计算,上限被大幅降低到15.4%,这对中国的信贷市场会有怎么样的影响?是不是也会影响到一些之前被网贷公司覆盖的人群的生活呢?张俊老师您怎么看?
【张俊】在整个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过程中,创新是非常必须和必要的。创新其实分为两种:一种是提升现有经营和运营效率的创新,提升产品的触达效率;另外一种是颠覆性、革命性的创新,对市场冲击非常大。此时可能监管会介入,但在没有形成一定市场规模冲击的情况下,估计对监管所规范的内容的冲击,在法律法规方面还是比较小。
刚才您提到4倍LPR的相关指令,的确给现有信贷市场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但实质冲击我们还没有看到,目前大家的解释还只是见仁见智,必须要通过银保监会进行解释,目前银保监会还没有发声,所以大家还是觉得那只靴子没落下来。但作为经营金融产品的公司,要有敬畏心理,同时也要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另一只靴子落下来,认为不能超过4倍LPR,那对整个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因为任何商品在市场流通,其价格是由供需双方决定的,平衡是必须由供求来整合的。从监管层面来说,由于对社会稳定性和政治层面的考虑,有时会出台一些政策,这政策如果说不能超过4倍LPR,那必须限定整个信贷利率不超过4倍LPR。如果现在LPR是3.85的话,正好乘4是15.4。整个网贷余额,大概50%-60%都是在6.4以上的,当然这个数值不能超过36,因为36是非法的,但是15.4和36之间有大量余额,那么有大量的客户需求需要得到满足。一夜之间如果另一只靴子落下来的话,那么这部分客户的信贷需求怎么满足呢?企业是不可能把价格直接降到15.4,还针对同样的客群进行贷款发放。因为它每放一笔就会亏钱,这是不可持续经营。所以这一部分客户的需求需要考虑,特别在中国信贷市场中有很多小小微企业,如一个人或两个人经营的家庭作坊,他们对现金需求非常旺盛,因为这是他们的生产资料,有周转资金的需求,而往往这一部分需求是通过民间小贷机构来满足的。中国民间小贷机构有多少家呢?有7300多家,现在发放的信贷余额是8800亿左右,这8800亿左右中有95%以上都是超过4倍LPR的利率余额。一夜之间如果规定不能超过4倍LPR,那么这8800亿一夜之间会从市场上消失,将会发生的一种情况就是很多小小微企业或生意人的资金需求无法满足,如果继续经营就必须转入地下,那么地下钱庄有可能活跃起来。虽然不能放到台面上,因为他的需求和生存是不能剥夺的,而大银行和大信贷公司有没法满足这部分客群,所以如果实实在在需求必须得到满足,怎么办?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大型银行满足部分需求,部分需求可以降到15.4以下。如果打个比方,8000多亿里面10%可以通过降价来满足,那剩余的90%都没办法做,即有7000多亿的信贷余额没办法做,对市场的冲击将非常大,但是任何时候法律法规的变化,市场为了应对新法律法规,只能重新洗牌,市场重新定位。将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长期资金成本降低,这样就腾出一些空间。另外一方面就是资金的供给非常充足,供大于求,自然而然价格就掉下来了。因为信贷是商品,价格就是利率,如果供大于求,价格必然降下来。现在这种平衡是因为需求和供给在平衡中找的价格点。长期以来如果财富积累不断增加,信贷价格会下降的。但不管怎么说,整个冲击在短时间内如果类似的信贷需求降不下来,影响确实会非常大。
【叶梦艺】在美国法律中,也有类似的概念叫做usury law。全丹老师您能分享下,联邦和州级别是怎么来管理利率的控制的?
【全丹】刚才张俊老师讲得这部分非常重要。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判断,我觉得也与张俊老师在美国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中国现在走的这条路,实际上美国在100多年前已经走过一次了,现在美国还在走这条路,或者说美国在重新走。
19世纪初,美国经济发展飞速增长,和中国现在情况比较相似。usury law是政府出于对新移民保护的心态,会把高利贷利率降得很低,尤其是各个州。如果超过该利率则不能够借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很多新移民想要借钱,借款周期短且借钱数量小的情况,这是所谓的现金贷。由于政府把利率降得很低,所谓地下钱庄、高利贷等现象频出,约在二战前政府进行了改革,利率提升后高利贷、地下钱庄等数量降低,合法但利率相对比较高的信贷公司出现。
这两年来美国民主党在政策上很大程度左倾。美国去年有提案是提到全美信用卡利率不能超过15%,但国会没通过该立案。但现在美国人尤其是民主党,认为必须把利率降得很低才能让穷人能享受到低利率贷款。而贷款公司并不是希望像吸血鬼一样抠钱,实际上是考虑到风险。个人贷款的风险比较高,各个州的usury law限额是不一样的,有的州定得很低,有的州根本没有上限。
无论中美,如果政府强制把利率上限定的比较低,弱势人群不可避免借不到款。但如果没有了供给,需求仍然存在,那么所谓的影子银行可能会出现。这对消费者来说并不是一个好事。
另外,美国银行的贷款成本最低,银行应该能够更好服务于弱势人群。但在美国事实却不是如此,因为金融科技做得不是很好,另外也认为高收入人群和中等收入人群已经做得很好,不需要赚穷人的钱。现在已经有一些银行在改变,包括美国最大的银行之一——US bank,推出了所谓的高利贷产品,产品利息加上费用大概是70%-90%之间,很多消费者认为产品非常好,借款额度很低,最高能借1000美金,然后大概3-4个月之内需要还款。但即使在所谓低成本吸储并利用较好科技技术的情况下,产品还是把利率放在70%-90%之间。那么无法想象,如果最高只能收15%,银行如何赚钱?除非政府补贴,如果政府不补贴,银行很难赚到钱。
金融科技/科技金融的未来
【杨苹】刚才提到了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历史和现状,现在我们聊一聊未来。最近万事达宣布要收购数据服务公司Finicity,这跟之前Visa收购Plaid是异曲同工的操作,全丹老师您可否给我们讲讲Finicity和Plaid是两家什么样的公司,他们备受全球两大支付网络公司的青睐其中的投资逻辑是什么?
【全丹】杨老师提到的是两个最新的并购交易,今年1月份Visa以55亿美金收购Plaid,6月份万事达以将近10亿美金收购Finicity,Plaid和Finicity这两个公司在金融科技及银行领域可以说如雷贯耳。现代的金融科技实际上就是数字经济,那么这两个公司所做的就是数字经济的高速公路,即将各个银行机构全部连接起来,他们把消费者银行账户、储蓄账户、资产账户、信用卡账户、学生贷款账户、房屋贷款账户全部连接起来,实现数据的全部流通。
欧洲在立法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欧洲几年前通过PSD2(Payment Services Directive)支付服务法案。支付服务法案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呢?如果商家想接受支付服务的话,完全可以绕过Visa、MasterCard、Discover或者American Express,让第三方支付把消费者的银行账户和商家的账户连接起来,商家可以直接从消费者的银行账户上拨款。而我们知道Visa、MasterCard的业务来源就是刷卡费,这样刷卡费就没有了,所以说 Plaid和Finicity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使得这种新兴的支付服务方式可以存在。如中国的支付宝、支付。在美国和欧洲因为传统的信用卡、借记卡市场一直都比较发达,所以这类产品在欧美是个新兴产品。第二步实际上数据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但是数据分析是有价值的。这两个公司因为拥有海量数据,在数据的整合上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内涵,这对公司是最有价值的。
Visa、MasterCard看见了发展前景所以决定采用了收购的方式,Plaid去年融资估值大概是25亿美金,仅仅过了一年,最新的一轮融资已经翻倍了。Finicity即使是后期投资人,其投资也是10倍甚至20倍的资产回报率。这对于金融科技公司来说是好消息,受疫情的影响,可能我们会看到高质量的金融科技公司出现,甚至被大机构收购。
【叶梦艺】美国谷歌宣布了即将在2021年开始提供银行账户服务,并且刚刚跟6家银行签订了合作协议。谷歌在9年前就有了谷歌支付,但现在谷歌想要通过数字银行网络提供包括数字支票、储蓄账户和借记卡的服务,感觉美国的科技巨头对分金融这块蛋糕的兴趣越来越大。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几大科技巨头都是有金融牌照的,而且大部分也通过控股拥有了银行的牌照,张俊老师您怎么看待现在国际上的变化和中国科技企业未来在金融方面的进一步拓展?
【张俊】我觉得未来发展方向大概是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还有大概10年高速发展期。从2015年到现在才5年时间,按照中国人口的基数还有很好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逐渐浮到水面上和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科技金融公司,特别是随着法律、法规化和市场化——也就是上市的发展,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巨头都可能有更多空间来发挥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对科技力量和金融服务的需求,从广度、深度提升服务内容和效率的发展。
第二,平台优势不仅仅是信贷,同时要拓展和信用相关的服务内容,特别是理财和保险领域都有平台聚合能力。
第三,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是信息科技的发展,经过了10年的信息技术提升,本世纪初前10年是互联网发展时期,2010年到2020年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时期,我觉得2020年后就是5G和AI的时代。特别AI是不可小觑的,AI的逐渐利用会在很多方面提升效率。可见每个技术的叠加提升,都有前10年作为底层基础:如果没有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也不可能发展;没有互联网就没有移动互联网;没有移动互联网,将来5G和AI也不可能实现。所以2020年后肯定是AI时代。可以想象一下,借贷从纸质到网页再到手机,将来的发展就是对手机或任何媒介发出指令,就可以完全实现。
我可以给你描绘一个画面。如果你在上班的路上开自动驾驶的特斯拉或者是蔚来汽车,突然你女朋友或者你夫人打电话说下个月去冰岛旅行,你就可以对你的车发指令说“给我订2张下个月几号到几号去冰岛的旅行票”,它就可以发现你账户里钱不够,并帮你借到一笔贷款,酒店订好了,航班也订好了,贷款流程也完成了,而且帮你找到这笔贷款是利率最低的,你说可不可以?当然可以。这就是基于AI技术的一个可以想象的情景,5G互联网生成以后,以上想象就可以实现。所以我认为这就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数字刀如何切开金融蛋糕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weinxin
爱卡网站长——亚熙哥
若开通会员无法使用
请扫码联系爱卡网站长
本平台不放贷、也不接网贷代做!
上一篇:手机快速借钱去哪里 五个平台背景深
下一篇:快贷极速借款如何提高额度? 快贷极速借款提额技巧
楼主热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收藏
收藏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122329my40v0m19mm281y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1

本版积分规则

avatar

0关注

26粉丝

1091904帖子

发布主题
精选帖子
热帖排行
推荐
162349x8b848x8bpq4qaaz
客服咨询

155-5555-5876

服务时间 9:00-24:00

爱卡网APP下载

app

知识改变命运,技术改变未来!

  • 客服Q Q:70079566     微信:79710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日     9:00-22:00
  • 加入爱卡网VIP会员,菜鸟也能变大神!
15555555876

关注我们

  • app
  • app
  • app
本站唯一官网:www.7177.cn Copyright    2010-2021  爱卡网  Powered by Discuz!  技术支持:亚熙工作室   浙ICP备170461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