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防范网贷风险 目前,诈骗、网贷手段较多,望广大学生切莫贪图一时享受而上当受骗,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若因资金困难无法正常完成学业,可联系学校部门咨询助学贷款。有问题多和家里沟通,或者咨询师长。不要相信道听途说,切莫贪小便宜,因小失大。 农行有针对大学生的大学生小额消费贷款,是指农业银行以预授信方式向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含高职学生)、研究生及攻读第二学士学位的在校学生发放的,用于满足其在校期间合理消费需求的自助小额信用消费贷款。又称“农银校园贷”。 大学生小额消费贷款(农银校园贷)申请流程:需要申请人提供有效身份证件、学生证复印件,以及农业银行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调查人员现场见证申请人在《信息采集表》签字确认。后银行批量核实信息,进行预授信。对纳入预授信数据库的大学生,通过我行网银、掌银渠道,按照“网捷贷”流程申请贷款,经系统自动调查、自动核定额度与利率、自动审批后,进行自助签约、用信、还款等操作。 大学生小额消费贷款(农银校园贷)借款人应满足以下条件: 1.年满18周岁,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持有合法有效身份证件,持有有效学生证件。 3.办理贷款时须为我行电子银行客户,且持有我行颁发的安全认证工具。 4.征信报告记录符合“网捷贷”标准。 5.信用评分符合准入规定。 6.贷款用途合理、合规、明确。借款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给予预授信额度:1.有违法、违纪或严重违反校规行为的。 2.有过度消费或其他不宜发放贷款行为的。
大学生小额消费贷款(农银校园贷)用于大学生消费、培训、助学,及其他合理消费用途。不得用于购房、证券、期货投资及其他法律、法规禁止的用途。详情可以咨询当地农行。 校园网贷的危害与防范
费率不明,利息高。 隐形担保,危险性。 贷款门槛低、审核不严,身份冒用,低俗性 不文明的催收手段。 风险难控,易将风险转嫁给家庭。 身败名利。 如何防范不良校园网贷
防范方法: 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消费理念和观念; 同时提醒学生在网贷之前要对网贷做充分的了解,特别是利息收取方面; 在大学开设法律课程和法律知识的讲授; 加强对规范网贷公司行为的法律完善和违法犯罪的处罚力度。 如何防范不良校园网贷?
防范方法: 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消费理念和观念; 同时提醒学生在网贷之前要对网贷做充分的了解,特别是利息收取方面; 在大学开设法律课程和法律知识的讲授; 加强对规范网贷公司行为的法律完善和违法犯罪的处罚力度。 防网贷诈骗标语 谨防网贷诈骗,提高网贷安全意识 大学生网贷的危害是什么? 大学生在读,往往无稳定的收入来源,借了还不上,影响个人的诚信评价 网贷平台多,质量管理参差不齐,有些潜在利息或真实利息很高,但并没有标注出来,借后才发现引起纠纷。另外注册后可能会泄漏个人安全信息,容易被犯罪分子用来诈骗 容易滋生大学生提前消费的习惯,尤其是在不理性的情况下造成严重后果,可能会发展成拜金主义 大学生网贷的危害是什么? 一.校园贷款具有高利贷性质 不法分子将目标对准高校,利用高校学生社会认知能力较差,防范心理弱的劣势,进行短期、小额的贷款活动,从表面上看这种借贷是“薄利多销”,但实际上不法分子获得的利率是银行的20-30倍,肆意赚取学生的钱。 二.校园贷款会滋生借款学生的恶习 高校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提供的生活费,若学生具有攀比心理,且平时就有恶习,那么父母提供的费用肯定不足以满足其需求。因此,这部分学生可能会转向校园高利贷获取资金,并引发赌博、酗酒等不良恶习,严重的可能因无法还款而逃课、辍学。 三.若不能及时归还贷款放贷人会采用各种手段向学生讨债 一些放贷人进行放贷时会要求提供一定价值的物品进行抵押,而且要收取学生的学生证、身份证复印件,对学生个人信息十分了解,因此一旦学生不能按时还贷,放贷人可能会采取恐吓、殴打、威胁学生甚至其父母的手段进行暴力讨债,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和高校的校园秩序造成重大危害。 四.有不法分子利用“高利贷”进行其他犯罪 放贷人可能利用校园“高利贷”诈骗学生的抵押物、保证金,或利用学生的个人信息进行电话诈骗、骗领信用卡等。请大家要谨慎办理“网贷”、“小额贷”,切勿因他人劝说或被所谓的“好处费”等蒙蔽,以自己的名义办理贷款给他人使用或为他人提供担保。如需办理“网贷”、“小额贷”的务必咨询家长和银行,谨防被骗。 大学生,在上学,没有稳定和固定的收入来源,如果不能按期偿还网贷,全被各种催收信息干扰,影响学习不说,还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更多的人都在花着父母的钱,而并不是每个家庭的父母供孩子读书的钱赚得很容易,有些是很艰难的。大学生网贷有利也有弊,最好由国家银行正规机构提供贷款比较靠谱吧,外面中介机构多,而且费率也高,无形中给大学生很大的压力,而由国家提供的优惠贷款,可以定较长的时间,或者在费率上给优惠,等工作后在规定的期间偿还就行了,这样比较好。现在大学生网贷乱像丛生,机遇与危害并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