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关于网贷社会调查报告(求一篇 与大学生有关题材的 社会调查报告 2000字)

[复制链接]
[投诉]
169 0
online_moderator 爱卡网小编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21-1-23 13:28:46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大学生消费社会调查报告 3000字
一:为了研究和分析中学生的消费情况,我们从零用钱的分配和利用状况物心态,父母对子女消费的态度展开调查。列表做出公布,使学生认知自己的行为的对错,提高意识且提出适应的政策。
另外我们也对中学生消费的状况以及心理因素作了相应的调查,并针对消费经济来源做了分析,并从社会原因分析了中学生消费的外在因素。最后,由于中学生属于心理,生理,社会经验的转型期,正确引导他们的消费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本文的调查分析,我们希望能给广大的中学生消费者提供有意义的帮助和指导。
[课题正文]
消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花钱买东西。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使消费成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社会现象,随着人们的收入越来越高时,我们中学生的消费也越来越大。高消费意识在学生中广泛流传。然而,学校及社会尚未对“消费”这一活动进行研究,也未对中学生的广泛流传的猎奇心理加以改正。学生在消费中还有许多有待规范。
为此,我们通过调查了50位同学,来探讨中学生消费观念。(问卷调查对象:男生和女生)
中学生每个月都会有零用钱,每天都会用钱,这儿列举了一个表格(即中学生每月的零用钱的数目。)
中国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们现在的每个中学生几乎都市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是避不了的。因此,父母都顺着子女的意愿,以至于造成中学生心中的满足感和强烈的欲望。中学生避不了的挥霍如土,把钱用在不该用的地方,为了出风头,就会不惜千金买名牌,为了更了解中学生消费的内容,这儿我们列举了一个表格,即中学生消费的内容。
我们也还调查了中学生的零用钱是否足够。按理说,中学生的零用钱应是绰绰有余,但调查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父母给子女零用钱。理所当然,也应过问子女的消费情况,但事实正好相反。请看下面的数据。
由图表可知,父母关心子女的消费情况只占20%,而父母很少问子女的消费情况要占70%,不过问子女消费情况的也要占10%。这就表明:导致学生的猎奇心理有一半是父母的缘故,父母对子女消费情况的不闻不问,导致了中学生的高消费理念的蔓延,使中学生拥有强烈的满足感,觉得钱是很容易得来的,以至中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活在暂时的满足感中,这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纠正它,不能让它蔓延。
我们调查学生是否管理每年的压岁钱,结果有100%的人都是自己管理的。我觉得这是造成学生的满足感的因素之一,促使他们追求高消费。
通过分析以上的情况,我们向广大学生,家长及校方,提出以下几点:
加强宣传的力度,利用学校和班级的墙报大力宣传要合理利用零用钱,使中学生认识到,钱来之不易,让他们懂得要勤俭。
学校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对错。
组织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体会劳动的艰辛,深刻的认识到钱来之不易。
父母不应给学生太多的零用钱,应教育他们,让他们走出误区。父母也应多关心子女消费的情况,促使他们不要乱花钱。
污染浅谈


如何看待大学生因网贷消费负责,走上不归路问卷调查报告分析
经不住诱惑呗,更多的是攀比心理吧,反正都是为了钱~
可以用表单大师做个问卷,发到朋友圈、微博、微信、群里,这样参加调研的人会更多哦
如何看待大学生网贷问题
生网贷平台亟强多方监管体来说,面要加强相关法规的约对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商的准入进行规定,对服务对象进行规范;另一方面要加强行业监管,督促行业自律,严格审批手续,避免出现冒名贷款的情况。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社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新生事物,这些新事物在初期难免良莠不齐,不能一棍子打死。需要认清趋势,做好监管,引导其向好的方向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大众。
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旅逐渐成为人们娱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除了能享受到旅游过程中的惬意与放松,其实更多的是对生活的体味。但随着旅游逐步深入生活,关于旅游的投诉也常见于报端。据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五分之一的受访者对随团旅游表示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来自导游和旅行社方面。对于没有随团出游的受访者,旅游费用以及旅行社的信誉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调查报告于2007年2月底实施,大学生调查报告采用电话访问的方法,共完成有效问卷20份,调查对象为年龄在18-60岁之间,家中有电话的居民。调查结果可以推论 随团旅游:不满意

旅游服务一直以纷争不断而出名,从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的结果看,人们对随团旅游的评价的确不高。在有随团旅游经验的受访者中,有五分之一的人对其最近一次随团旅游表示不满意,而表示满意的只有三分之一,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服务一般。

导致受访者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导游未尽职责”和旅行社“降低等级标准”。这两项的比例分别达到30.8%。其次是“擅自变更行程安排”占23.1%,和“配套设施不完善”占15.4%。

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游客与旅行社的接触更多的在出游前期的报名环节。而在旅行途中,导游则很大成分上充当了旅行社的代表。游客对旅行社服务的不满意在得不到导游的妥善处理后,则很容易转化成对导游的不满。

大学生调查报告中还挑出了不满意的地方是有费用和信誉:参团出游的主要障碍

也有很多人没有随团出游过。其中,有些人是由于 “没有时间”,而有些人是因为“费用较高”。还有一小部分的受访者表示不随团旅游是因为“对旅行社不信任”。从这一结果看,费用和旅行社的信誉问题是阻碍人们参团旅游的重要因素。

从分析看,家庭收入越高,有随团旅游经历的人所占比例越大。在家庭月收入低于2000元时,90%左右的人没有随团旅游的经历,而在家庭月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时,则超过一半的人有随团出游的经历。看来,尽管对旅行社而言,价格的可调节余地不太大,但普通工薪阶层对旅游费用的可支持能力依然有限。

或许在达到效益情况下,价格还可以适当调整,毕竟目前,降价仍是看家法宝。大学生调查报告中表示对于信誉问题,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扭转人们心中已形成的观念则非短时间内即可达到的,因为人们更愿意接受与自己观念相近的意见。

求一篇 与大学生有关题材的 社会调查报告 2000字
《关于大学业的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显示06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仅有20.08%的受调查毕业生表示"自信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高达42.96%的毕业生表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毕业生对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不自信;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有44.21%的06届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这一方面表示毕业生就业的心态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在引进大学毕业生后,如何吸引、保留人才成了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调查显示:外企仍然是毕业生心目中最青睐的就业单位,高达29.85%的毕业生表示会把外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其次为国企,有25.80%的毕业生把国企作为自己的就业时的首选单位;政府机关排名第三,所占比例为15.20%.选择前三类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接近70%。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主要还是集中在1000-2000元及2000-3000元之间,所占比例分别为40.45%,37.52%。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地点仍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非常小,人才的地区供需矛盾十分严重。

在校毕业生

与06届毕业生相比,在校毕业生在就业看法上表现出了更多的不自信,而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的比例相应增加,这可能说明在校毕业生对未来就业的预期更加不乐观。

在校毕业生由于还没有被马上推到就业的时间,所以还有很多可以选择思考的时间,所以抱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学生比例增加较快,与06届毕业生(13.11%)相比,比例上升为19.91%.而表示"信心十足、应对自如"的比例相应下降,与06届毕业生(13.39%)相比,比例降为8.01%.外企仍是在校毕业生中的最青睐的就业单位,与06届毕业生(29.85%)相比,选择比例有了一定提高,达到35.82%.政府机关的选择比例(18.18%)超过了国企(15.69%),这预示着未来"公务员热"可能继续升温。

在校毕业生对自己的未来第一份薪酬的期望整体高于06届毕业生,与06届毕业生(11.30%)相比,3000-4000元的薪酬期望(比例:25.22%)大幅增加,另外4000元以上的比例也相应增加,说明在校毕业生对自己薪酬的预期还是挺高的。

北京、上海、广东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仍是最吸引毕业生的就业地区,其中北京(25.32%)对在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与06届毕业生(24.69%)相比,略有升高。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吸引力有下降的趋势,与06届毕业生(9.62%、7.39%)相比有比较大的下滑,分别仅为5.63%、6.06%.。

就业需求描述

毕业生

数据统计显示,06届毕业生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方法选择最多的是"提高自己的技能"(41.28%),其次为"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31.94%),两项选择因素均与毕业生自身有关。这说明毕业生对自己在高校所学知识和技能缺乏自信,对自己职业素质能否符合单位要求缺乏信心,同时也说明毕业生对高校的教育内容缺乏自信。

"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45.47%)成为困扰毕业生求职中的首要因素,这说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缺乏有效、实质沟通交流,供求之间没有建立相互了解的渠道。

"专业水平"(49.23%)成为06届毕业生认为毕业生需要具备素质及能力最多的选择,其次为"沟通能力"(43.24%)及"适应能力"(41.42%)。

在06届毕业生眼中,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61.23%),其远远领先于其他条件;其次是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社会经历"(26.93%)。

"如何面试"(30.82%)、"如何了解一个企业"(30.13%) 、"企业选人的标准"(29.15%)三项成为06届毕业生求职前最希望了解的知识。

在校毕业生

与06届大学毕业生相比,在校毕业生更加注重"提高技能"(47.94%,06届毕业生:41.28%)及"提高职业素质"(41.88%,06毕业生:31.94%)。

"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的缺乏了解"成为困扰06届毕业生(45.47%)和在校毕业生(41.45%)求职中的首要因素,仍说明企业和学生之间沟通了解的机制存在很大不足。

在校毕业生和06届毕业生这方面看法比较一致,相比较而言,在校毕业生更关注"专业水平"(56.60%,06届毕业生:49.23%),对"适应能力"(35.71%)关注相对比06届毕业生(41.42%)小一点。

与06届毕业生相比,在校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关心招聘人员的"潜力"(第三位;06届毕业生:第四位)更甚于关心招聘毕业生的"学校名气"(第六位;06届毕业生:第三位)。

在校毕业生与06届毕业生在这方面相当一致,没有多少差别,前三项都为"企业选人标准"、"如何面试"、"如何了解一个企业"。

深度分析

不同籍贯学生分析

调查显示:不同籍贯性质的毕业生,均把外企作为毕业就业时的首选。其中来自大城市的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选择外企的比例最高,来自中小城市、城镇、农村的毕业生选择外企的比例依次下降。来自中小城市和城镇的毕业生选择国有企业的比例高于来自大城市的毕业生选择国有企业的比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虽然不同籍贯毕业生求职中最困扰的三项因素相同,但轻重有所不同。对于来自大城市及中小城市的毕业生生来说,首要困扰他们的因素和来自城镇及农村的毕业生一样,均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但第二项因素与来自城镇及农村的毕业生不同,他们更困扰于"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来自城镇及农村的毕业生,他们更困扰于"能力不足".从这一方面说明可能来自城镇及农村的毕业生比来自大城市或中小城市的毕业生对自身能力更缺少自信。

调查显示:来自大城市的毕业生首先认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沟通能力",而来自中小城市、城镇、农村的毕业生都首先认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专业水平",而且对"专业水平"看重的程度从大城市、中小城市到城镇、农村选择比例依次升高。对"沟通能力"的选择上则相反,从大城市、中小城市到城镇、农村选择比例依次降低。这个发现也很有意思。

不同区域学生分析

从统计分析来看,来自东部地区的毕业生对就业难看法相对更积极、自信,担忧程度相对最小,来自西部地区的毕业生对就业难看法相对消极,更缺乏自信,对就业难的担忧程度则大幅增加。

调查显示,西部地区的毕业生比东部地区的毕业生更加注重"通过加强实习等多种方式更加了解企业"的解决就业难的方式。

与来自不同区域的毕业生选择相比,来自东部地区的毕业生相对认为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沟通通力"及"心理素质",而。来自西部地区的毕业生则相对认为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专业水平". c.北京、广州两地毕业生分析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北京毕业生在对待06年就业形势看法上比广州的毕业生更自信。北京毕业生选择"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的比例明显高于广州毕业生的选择比例。

从数据统计来看,广州毕业生比北京毕业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外资企业,北京毕业生比广州毕业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国企。这可能和被北京广州本地的企业性质比例有关系。

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的差异,是两地毕业生所能表现出来的最主要差异,从统计结果看,统计数据支持这样的结论:毕业生就业还是以本地区就业为主,跨地区就业还没有形成主流,人才的流动比较缓慢。毕业生更青睐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两城市的毕业生中,只有很少的毕业生选择去中部或西部就业,长此以往会形成区域性人才浪费及区域性人才紧缺并存的现象。

针对用人单位

现状描述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把招聘毕业生作为充实自己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受调查者所在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每年都招聘大学毕业生(71.17%),偶尔一两年不招聘毕业生企业比例为12.52%.调查显示,企业对已经招聘的毕业生的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表示对所招聘毕业生感到"满意"的比例为11.93%,表示"一般满意"的比例为47.91%,表示"一般"的比例为29.93%.整体上看,06年企业招聘毕业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调查显示:35.39%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28.03%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毕业生人数有所减少,25.45%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基本不变。

在企业看来,毕业生对企业薪酬福利的要求,仍处于偏高状态,认为毕业生要求的薪酬福利合适的比例仅仅约有50%.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对自己第一份薪酬的期望和 企业所能给与毕业生的薪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企业招不到人,而毕业生又就不了业的局面。

需求描述

对比一下毕业生和企业人士在"解决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方法"上的选择的话,发现有很大不同。在企业人士看来,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调整就业心态",而"学生提高职业素质"、"提高学生技能"反倒其次,而在学生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反而并不主要。

在困扰毕业生求职因素上,企业人士和毕业生有一定相同点,都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毕业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企业人士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及"能力不足"也是困扰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这与毕业生的选择有一定区别。毕业生更倾向于"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及"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是困扰他们的主要因素。

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其次为"潜力",第三为"品德"。而"专业技能"、"专业成绩"、"社会经历"等相对不重要。这个结果和毕业生所认为的结果有很大不同。

企业对毕业生素质及能力的要求中,首先是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其次是毕业生的"专业水平",第三为毕业生的"品德".这与毕业生对自己素质及能力要求的最大不同在于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要求远远高于毕业生自己对"品德"的要求。

在企业人士看来,首先毕业生要提高"专业知识"以符合企业要求,其次是"实践经验",第三为"心理素质".在众多hr给毕业生的建议中,建议最多的是要毕业生调整就业心态。

在hr给毕业生的建议中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一种是建议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一种是"先择业,后就业",有代表性的建议前者是: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再发展;后者很有代表性的建议是:不要报着先就业再择业的短期行为想法,高流动率使得用人单位望而却步;同时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提高。

毕业生与企业人力资源供需之间现状分析

从高校毕业生和企业的调查结果的对比情况来看,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会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形成巨大的鸿沟,从而导致人力资源不能合理、有效配置,对整个社会来说会造成巨大的人力浪费,同时由于人力供需之间结构性的差异,资源内耗将会持续增加,对企业及毕业生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具体差异之处可以从硬性和软性条件两方面来看

硬性方面

据统计2000年至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06年各类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将高达410万,06年毕业生毕业人数已经是5年前的三倍,而从我们调查的企业06年招聘毕业生的人数来看,并没有和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增长同步,在调查的企业中,只有35.39%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而且还有28.03%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毕业生人数有所减少,所以从用人单位来看,06年招聘毕业生人数只是有小幅增长,远远落后毕业生人数的增长。

不论从06届毕业生的对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还是从在校毕业生对预期的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都呈现相同的趋势:毕业生对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青睐,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人力供给的相对过剩;而对于广大中部、西部地区来说,人力资源供给相对较少,对人力的需求相对不足,区域性人力供给矛盾显著。

从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出,无论在校毕业生还是06届毕业生都对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外企、国企、政府机关,三者所占比例接近70% ,可见毕业生就业选择上"扎堆"现象突出,可预见的未来是"公务员热"将继续升温。

从对毕业生的调查看,大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薪酬期望已经调到1001-2000元,在校毕业生对薪酬期望略高,大部分也集中在1001-3000元之间。但这样的预期在企业看来如何呢?从企业的调查数据看,仍然存在很大差别。仍然有近40%的企业hr认为毕业生对企业薪酬要求偏高。

软性方面

从调查数据看,无论是06毕业生还是在校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已经成为主流,然而即使这样,这样的观念就一定适合吗?我们从企业hr者给毕业生的建议中还是能听到另外一种声音的:"不要报着先就业再择业的短期行为想法,高流动率使得用人单位望而却步;同时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提高。"整体的来看,在解决毕业生就难上,毕业生和企业的看法存在很大差异。毕业生更关注于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从而拥有更大竞争力,在就业竞争中胜出,而企业则把关注的重点放到了"学生调整就业心态"上,认为更多地应该从从认知上解决。

从调查结果来看,毕业生和企业在困扰毕业生求职因素选择上,有很大的一致性,"对企业专业岗位知识缺乏了解"成为毕业生、在校毕业生、企业一致性都选择的困扰毕业生求职的首要因素。可见学生和企业都认识到了彼此缺乏有效的相互接触、了解的途径。

整体对比一下毕业生和企业二者对"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及能力"的选择,在对"品德"的选择成为二者最大的差异。不论是06毕业生还是在校毕业生,品德都被他们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06毕业生选择中,"品德"排在最后一位,在校毕业生中,"品德"排在倒数第二位,而对企业来说对"品德"的选择仅次于"专业水平"及"沟通能力".这种差异的形成值得我们思考:到底毕业生"成才"的价值取向该如何选择呢?

对比一下毕业生和企业的选择可以发现,除了"综合能力"上,企业和毕业生看法一致外,其他方面没有一致的。二者之间差异的选择上,如果毕业生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可能对毕业生在校学习时培养自己的方向上产生一定的歪曲,最后使自己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企业在选择毕业生时,选择看重毕业生学历学校名气的比很小,可现实中的情况似乎是企业对毕业生这方面的条件非常看重。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矛盾。其二,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生对自身"品德"的重视程度高的多。从中看出,企业选人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德才兼备;而毕业生更倾向于表现"才"的方面,而对"德"的方面重视不足。

希望能对您有用!
祝每天都有好心情!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weinxin
爱卡网站长——亚熙哥
若开通会员无法使用
请扫码联系爱卡网站长
本平台不放贷、也不接网贷代做!
上一篇:网上黑名单可以贷款吗(征信黑名单也可以贷款吗?)
下一篇:在小米金融上贷款为什么显示信息发送失败(用小米金融贷款显示成功额度被扣除,发信息也说款已发放,但是已经48)
楼主热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收藏
收藏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122329my40v0m19mm281y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1

本版积分规则

avatar

0关注

26粉丝

1091904帖子

发布主题
精选帖子
热帖排行
推荐
162349x8b848x8bpq4qaaz
客服咨询

155-5555-5876

服务时间 9:00-24:00

爱卡网APP下载

app

知识改变命运,技术改变未来!

  • 客服Q Q:70079566     微信:79710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日     9:00-22:00
  • 加入爱卡网VIP会员,菜鸟也能变大神!
15555555876

关注我们

  • app
  • app
  • app
本站唯一官网:www.7177.cn Copyright    2010-2021  爱卡网  Powered by Discuz!  技术支持:亚熙工作室   浙ICP备170461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