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借贷25万被诱导充值,网贷到底给人提供了方便还是害了人? 我觉得还是方便吧,因为这样缺钱的时候就可以用钱。 一些女大学生为了买好手机去网贷,出现一系列问题,和大学生攀比心理出现,这是不是手机的错? 大学生的虚伪大了,网贷是最危险的,一般都是高利贷的可能性大,最好还是谨慎点好。 女大学生网贷7千元,要还36万,这又是什么骗局套路? 这其实就是网贷的利滚利套路,借了一个网贷,还不起,只能借其他网贷来还上一个网贷。 女大学生为男同学网贷21万后发生了什么?
女大学生为男同学网贷21万, 男方失联后债主找上门。 咸阳女孩小雪在外地一所大大三,今年刚刚20岁,却已经背负了二十多万的贷款,而这些钱小雪一分都没用,全部转给了一位高中的老同学,如今这位老同学却杳无音讯。 2017年2月,小雪在高中同学王某的请求下,通过60多家网络信贷公司贷款9.2万帮其救急,而借款后王某就再也联系不上了,如今这些贷款连本带利已经高达21万元。 2018年3月7日,小雪的母亲陈女士手里拿着两张纸,上面密密麻麻的写着60多家网络贷款公司的名称、时间还有金额,总共21万多,而这些钱都是这近一年来女儿小雪借的“校园贷”,而她的手机上,更是收到了无数贷款公司不堪入目的催款信息,信息中心竟然还有女儿的生活照。 记者了解到,被王某借钱的同学远不止这几位。据高某介绍,王某给他说自己出了点事,要给人家赔钱,就让他通过校园贷借了他几万块钱,但至今没有还过。小薛说,自己前前后后借给王某某6万多,在暑假的时候还见过王某某,之后就再也没见过了。 现在陈女士每天都会接到很多骚扰电话和带有全家人信息的催债短信,甚至有人找上家门。他们已经倾尽全力还了一小部分的债务,可这么大的窟窿给这个普通的家庭带来很大压力。
目前,陈女士已经分别向辖区派出所和女儿大学所在地派出所报了案。
B站上有个up主是搞物流快递的,身边同事都是借过网贷,追一个新来的女大学生? 可以,身边的同事不是你,如果她真的爱你是不会计较你的工作的。加油,你一定可以。 女大学生买手机后被敲诈8000元退学,买手机为何会被敲诈?
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位女大学生为了买手机而走上了网贷的道路,而众所周知,网贷就像一个无一样,只要你沾上了它,你想要脱身是不太容易的,并且这位女大学生更惨的是她在网络上不仅钱没借到,而且因为提前给对方发了自己的果照,现在反过来被对方要挟,为了防止不让自己的果照被对方发到网上,几个月的时间向对方转账了8000多元,最后还是在警方的帮助下解决了这个问题。 当然这位女大学生的情况在生活当中并不罕见,甚至可以说非常的普遍,比如说我们在一些社交媒体上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一些推送,某某大学生因为还不起网贷而轻生,但是这种悲痛的例子并不足以警示当下的很多学生,特别是有人在没钱的时候还是会走这条路,因为他们会觉得这个时候无论是问父母要还是自己出去赚钱来的速度太慢。
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一旦触碰网贷,他们就会陷入到这个泥潭当中不可自拔,然后连带着自己的亲戚朋友都会受到连累,是一个很不明智的做法。
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我们想要买一样大的物品,一定要量力而行,千万不要为了所谓的面子以及虚荣心去触碰网贷,要不然的话,你会陷入到非常危险的境地,情节轻一点的可以通过警方解决这个问题,重一点的有可能整个家庭都会陷入到对方的催贷当中。
网贷1万还了5万还不够昆明一女大学生报案求救是怎么回事? 就是大学生校园贷款事件。 今年3月10日,盘龙区司法律援助中心接待来求助的李某。李某称,她是一名大学生,去年9月开学时她不小心将学费遗失,着急之下向网络借贷公司借款1万元。借钱时,借贷公司一名工作人员让她说出住址、家中人员及电话以及在什么地方读书等信息。让她没料到的是,自从借款后,噩梦就开始了。 借款没多久,借贷公司就催着李某还款,还不停打她家人的电话。家人知道此事后,拿出钱帮她还款。可谁知这家网络借贷公司借出的是高利贷,利息高得吓人,半年之内家人已连本带息还了5万元,可借贷公司欲壑难填,还称钱没还够。“公司的人一天打好几个电话给我妈妈,让我们还钱,否则后果自负……”李某和家人受不住威胁,走投无路只好来求助。 法律中心工作人员了解清楚情况后,告之李某这事已涉及刑事案件,建议她通过学校保卫处向辖区内派出所报案,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事后,李某报案,公安机关已受理正在追查放贷人。 如今,不良“校园借贷”的发展蔓延对大学生学业、生活以及社会治安造成了巨大危害, 一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通过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利息标准等方式在网络开展宣传,诱导学生过度消费,风险隐患颇多,不仅侵害贷款人权益,还扰乱了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 杨江红说,如果不对不良“校园借贷”加以综合治理,不对大学生“果贷”加以正确宣传和引导,不良“校园借贷”会引发严重的违法犯罪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在加强网络借贷平台监管的同时,在盘龙区辖区内学校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防止电信网络诈骗黑手伸向高校贫困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