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如何做会计分录 1.发放贷款: 借:贷款—本金 (本金+交易费) *—利息调整(差额) 贷:吸收存款(实付额) 2.确认贷款利息: 借:应收利息 (本金×合同i) 贷:利息收入 (摊余×实利) *贷款—利息调整 【注】合同利率与实际利率差异较小的,也可以采用合同利率计算确定利息收入。 收到贷款利息: 借:吸收存款 (票利) 贷:应收利息 3.确认减值损失: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贷款损失准备 同时,贷款减值后,贷款下设所有的(本金、利息调整以及应收未收利息)明细账都需要转入“贷款—已减值”。 借:贷款—已减值 贷:贷款—本金 *—利息调整 应收利息(未收利息) 4.确认减值后,2笔分录: (1)按实际利率法以每期初的摊余成本为基础确认利息收入: 借:贷款损失准备 贷:利息收入(期初摊余×实利) 【注】此时应将“合同本金×合同i”计算确定的应收利息进行表外登记,不需要确认。 (2)减值后,实际收到利息: 借:吸收存款 (票利) 贷:贷款—已减值 实际利息收入=摊余×实利 贷款的摊余成本=摊-收现+实际利 息-减值损失 5.确实无法收回的贷款,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作为呆账予以转销: 借:贷款损失准备 贷:贷款—已减值 同时,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转销表外登记的应收未收利息,减少表外“应收未收利息”科目金额。 6.已确认并转销的贷款以后又收回: 借:贷款—已减值(原转销的余额) 贷:贷款损失准备 借:吸收存款 (实收额) 贷:贷款—已减值 *资产减值损失(差额) 期末的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当期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现金的流入-已收回的本金-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贷款的减值:未来的现金流量低于计提减值准备前的摊余成本,差额要确认贷款损失准备。 7.抵债资产 (1)收到抵债资产: 借:抵债资产 (公允价) *营业外支出 贷款损失准备 (损失-已冲) 贷:贷款—已减值(本金-减值) 应交税费 (2)抵债资产租金: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贷:其他业务收入 抵债资产跌价准备=原值-现价 借:资产减值损失 (原价-现价) 贷:抵债资产跌价准备 (3)确认发生的维修费用: 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 (8)确认抵债资产处理: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实收) 抵债资产跌价准备 *营业外支出 贷:抵债资产 (原价) 应交税费 会计中的借贷到底是什么意思
会计中的借贷是会计中的术语,表明记账的方向。 会计中的借和贷本身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只是纯粹的记账符号,表示会计要素的增加或减少的记账方向。至于“借”表示增加还是“贷”表示增加,则取决于账户的性质及结构。 1.借:一般表示资产、费用、成本的增加;负债、收入、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2.贷:一般表示负债、收入、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资产、费用、成本的减少。 在借贷记账手法下,所有账户的结构都是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但借方、贷方反映会计要素数量变化的增减性质则是不固定的。不同性质的账户,借贷方所登记的内容不同。 扩展资料 几大类科目记在借方以及记在贷方分别表示的意义。具体可总结如下: 资产类科目记在借方表示增加,记在贷方表示减少; 负债类科目记在借方表示减少,记在贷方表示增加; 所有者权益记在借方表示减少,记在贷方表示增加; 收入记在借方表示减少,记在贷方表示增加; 费用记在借方表示增加,记在贷方表示减少; 利润记在借方表示减少,记在贷方表示增加; 不难发现,只有资产以及费用两大类科目记在借方表示增加,记在贷方表示减少,其他的四大类都是记在借方表示减少,记在贷方表示增加。 会计科目中借款与贷款有什么区别 一.会计中的借贷只是个记账符号,要想记住借贷的使用首先要记住资产负债表就可以了。资产负债表左边是资产和费用类,借是增加,贷是减少。资产负债表右边是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那么右边借就是减少,贷是增加。 1.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这样来记忆,等式左边的借增贷减,右边的则相反 2.借方在帐簿的左侧,贷方在帐簿的右侧。在这里,要牢记一条不变的定律:“借方=贷方”,换句话说,在任何交易中,都必须同时登记到帐簿的左右两侧,其原则如下: (1)资产增加时,记入左侧;资产减少时,记入右侧。 (2)负债增加时,记入右侧;负责减少时,记入左侧。 3.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二字作为记账符号,并不是“纯粹的”、“抽象的”记账符号,而是具有深刻经济内涵的科学的记账符号。 二.运用借贷记账法加以处理如下: 1.资金流入企业的业务。即资产与负债、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资产增加记入有关账户的借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增加记入有关账户的贷方。 2.资金在企业内部流动的业务。即资产、收入和费用之间或资产要素内部的增减。资产和费用的增加以及收入减少记入相关账户的'借方',收入增加以及资产和费用的减少记入相关账户的贷方。 3.权益转化的业务。即负债、所有者权益和利润三者之间或一个要素内部有增有减。负债、所有者权益和利润增加记入相关账户的贷方,减少则记入相关账户的借方。 4.资金退出企业的业务。即资产和负债、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资产减少记入有关账户的贷方,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减少则记入有关账户的借方。由此可以看出,每类业务都要同时记入有关账户的借方和另一些账户的贷方,且记入双方的金额相等。 银行贷款应该怎么做会计分录 收到借款 借:银行存款 贷:短期借款(或长期借款) 还款的时候 借:短期借款(或长期借款) 财务费用 贷:银行存款 会计里的借和贷有什么区别?
会计里的借贷方,两者的区别可以粗略的理解为“增”和“减”。但是根据科目种类的不同,其借贷方含义也不同。具体区别如下: 1、资产类科目:借方表示增加,贷方表示减少。 2、负债类科目:借方表示减少,贷方表示增加。 3、权益类及损益类科目:借方表示减少,贷方表示增加。 借方和贷方的出现是源于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指的是以会计等式作为记账原理,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来反映经济业务增减变化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借贷记账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记账对象不再局限于债权、债务关系,而是扩大到要记录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和计算经营损益。 扩展资料 会计中,有会计恒等式,口诀为“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结合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来看,简单可以理解为,资产类的科目的增加(减少),必伴随负债、权益、损益类科目的减少(增加)。 资产类:是反映资产增减变动的账户。资产账户按照资产变现速度(流动性) 的快慢又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类。 负债类:户是反映负债增减变动的账户,按照负债清偿期长短的不同,又可分期发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两类账户。 权益类:包括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和利润分配等科目。 损益类:这类科目是为核算“本年利润”服务的,具体包括收入类科目、费用类科目;在期末(月末、季末、年末)这类科目累计余额需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结转后这些账户的余额应为零。 参考资料 会计恒等式- 会计科目- 收到贷款的会计分录
收到贷款的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贷:短期借款或长期借款 归还贷款: 借:短期借款或长期借款 财务费用-利息 贷:银行存款 扩展资料: 短期借款的核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取得借款的核算(企业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款项时,应签订借款合同,注明借款金额、借款利率和还款时间等); 第二,借款利息的核算; 第三,归还借款的核算。 短期借款一般期限不长,通常在取得借款日,按取得的金额入账。短期借款利息支出,是企业理账活动中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耗费,应作为一项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由于利息支付的方式不同,其会计核算也不完全一样。若短期借款的利息按月计收,或还本付息一次进行,但利息数额不大时,利息费用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若短期借款的利息按季(或半年)计收,或还本付息一次进行,但利息数额较大时,则可采用预提的方式按月预提、确认和费用。 参考资料来源:-短期借款 会计科目中“贷款”是指什么? 贷款和应收款项会计处理原则,与持有至到期大体相同。具体而言: 1.金融企业按当前市场条件发放的贷款,应按发放贷款的本金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一般企业对外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形成的应收债权,通常应按从购货方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作为初始确认金额。 2.贷款持有期间所确认的利息收入,应当根据实际利率计算。实际利率应在取得贷款时确定,在该贷款逾期存续期间或使用的更短期间内保持不变。实际利率与合同利率差别较小的,也可按合同利率计算利息收入。 3.企业收回或处置贷款和应收款项时,应将取得的价款与该贷款和应收款项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会计分录 设置科目设置 贷款——本金 贷款——利息调整 贷款损失准备 贷款——已减值 (一)未发生减值的贷款 (1)企业发放贷款 借:贷款——本金 贷:吸收存款等 贷款——利息调整(差额可能在借方) (2)资产负债表日 借:应收利息(按贷款的合同本金与合同利率确定) 贷款——利息调整(差额可能在借方) 贷:利息收入(按贷款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确定) (3)收回贷款 借:吸收存款等 贷:贷款——本金 应收利息 利息收入 (二)发生减值的贷款 (1)发生减值 借:资产减值损失 同时:借:贷款——已减值 贷:贷款损失准备 贷:贷款(本金,利息调整) (2)利息收入 借:贷款损失准备(按贷款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 贷:利息收入 同时,将按合同本金和合同利率确定的应收利息金额进行表外登记 (3)收回贷款 借:吸收存款等 贷款损失准备 贷:贷款——已减值 资产减值损失(差额) (三)确实无法收回的贷款 借:贷款损失准备 贷:贷款——已减值 (四)已确认并转销以后又收回的贷款 借:贷款——已减值 同时:借:吸收存款等 贷:贷款损失准备 贷:贷款——已减值 资产减值损失(差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