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害死人的真实案例有不少,为什么还有人贷款
既然知道网贷是害,为还有人借钱因如下: 1.门槛低 传统的银务的都是一些身家背景的人,次贷人群、屌丝一族哪里“高攀”得上。 对于低存款、信用卡记录不全、非国企、非五百强员工,银行向来非常吝啬,以上人群很难从银行哪里获得贷款。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即使符合银行批贷的要求,但是金额太小,银行也不会处理。平时我们急用万把块钱,如此小微的贷款,银行根本看不上。 而网贷,门槛很低,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不会在意太多细节。有的甚至只需要身份证就能获得几千块的贷款。 2.放款快 不仅手续简单,也不需要太多抵押物,效率较高。一般几天就能下款。 3.救急 网贷利息再高,只需要用几天,实际支付的利息其实不会太高。 比如我们从网贷借款1000元,一天后还款1010元,年化利率算下来360%但是我们只需要借一天,实际只支付10元利息。对于急用钱的人群,肯定也会去借的。 上面只是举个例子,日常生活中很多借几十万几百万,期限一周或者一个月。饮鸩止渴。 就怕,资金链断了,不能按时还款,逾期成本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4.不会纳入征信记录 借贷信息不会上征信记录,这就意味着借款人的逾期成本较低。 5.被“低息”诱骗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知道网贷的实际利率是多少,也不去自己算一算,而是被表面的每周还款低至XX所欺骗。 表面上利息低,实际上以保证金、手续费等名目收费,算下来利息远远高过法律的36%红线。 现在的网贷层出不穷,借钱容易,对于某些喜欢冲动消费的人来说,却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一旦超过自己的还款能力,就很可能逾期。本身申请次数越多,大数据也就影响的厉害!如果胡乱的盲贷、乱贷,那征信上将变得驳杂,才导致后期贷款时常被拒!不了解自身下,别盲目去贷!可以去拉一份征信报或者在微信搜“征查”进入查询大数据情况,如果真的网黑指数已经到达了极高的危险程度,那就说明你已经黑的差不多了,这样对自己以后的影响将非常大,就会得不偿失! 虚假新闻案例 2008年9月11日,《京华时报》刊载题为《招行投资永隆百亿港元》的消息,由于记者对香港永隆银行的股价数据采集有误,得出招商银行浮亏逾百亿港元的错误结论,造成报道严重失实。该报道成为招商银行当日股价暴跌的诱因之一,并带动银行股板块整体下跌,当日招行A股流通市值损失127.5亿元,H股下跌5.16%。 年初网上盛传“我舰队逼出跟踪潜艇”,说我海军赴亚丁湾护航舰队如何围堵不明潜艇迫其遁走的故事,好一通活灵活现、绘声绘色的描述。后来军方证实,从未发生此事,一个火曝新闻立即被判了死刑。一查,原来是某都市报记者根据一次军事演习的记实文学作品改编的新闻特写,作为付费稿件提供给某早报。早报上网,天下皆知,我网上一片欢呼,而南亚某国却借此反炒辱我军威。个别不伦记者的“妙手”之作,大大开了亿万网民一个玩笑。 同期还有“浏阳政府燃放五十万响鞭炮”、“上海市政府发放公务员住房补贴”等假消息出笼,惹得广大网民蜂涌跟帖,民意极大发酵,结果一次一次被假消息制造者涮惨。 还有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播出的《纸馅包子》的节目即是典型。此类假新闻没有丝毫事实根据,经不起实际的考证,其制假手段极其卑劣。 网贷害死人的真实案例 抢了十二万不用还吗 有哪些正面新闻处理不当引起负面效应的新闻案例? 新时代,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地位被打正面报道中一个词、一句话表述不都可能会激发网民的传播兴趣,引发巨大的负面舆情。舆情素养是每位宣传工作者的基本素养,互联网时代的内宣也是外宣,并无明显界限,宣传报道时务必慎之又慎。 正面报道 负面效应 舆情应对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舆论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传播手段纷繁复杂,传播平台层出不穷,热点转换迅速,整个舆论场的不可控因素越来越多。虽然各社会治理单位、企业以及新闻媒体对正面报道一直非常重视,但是由正面报道带来负面效应的案例时有发生,且呈现出应对处置困难、名誉修复时间漫长、涉事单位公信力骤降等特征,有的案例甚至严重损害公共秩序,扭曲公众意识,挑战大众底线,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正面报道引发负面效应的原因 随着受众思维模式和接受能力的改变,舆论场生态环境的不断复杂化和多样化,正面报道引发负面效应的频率越来越高,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提供者撰写新闻报道水平参差不齐,原始稿件存在漏洞,被不断挖掘质疑,最后暴露更大问题。一篇严谨无误的正面报道并不会引发负面效应,那些产生负面影响的报道,必然是本身存在问题:要么是新闻采访者采访不深入,断章取义,主观表达过多;要么是被采访者有意哗众取宠,利用记者的笔达到抬高自己的目的,使得新闻报道失去其真实性;要么是审稿过程有疏漏,未把常识性错误纠正出来或者犯了技术性错误;要么是发稿后,其他传播平台为吸引眼球,故意修改标题,导致网民误读等等。 2018年“五一”节过后,一则报道称陕西宁陕县小长假期间旅游收入达到13.99亿元。细心的网友发现这个数据竟占全县GDP的一半。随后,宁陕县委宣传部通过官方微博回应称,旅游收入的数据系笔误,应为“1.399亿元”。 正面报道一般没有被监督、被批评的一方,采编人员易麻痹大意,放松警惕。稿件应该也是经过多道审核后发布的,但仍出现如此低级错误,撰稿者、审稿者和发布者均有责任,发布出去的稿子让网友发现问题,引发负面效应已是必然。虽后期积极修正,但“文风不严谨,发布平台不可靠,工作态度不端正,甚至试图通过报道‘有意夸大’地方经济”的负面效应已经产生。 2013年十大假新闻的案例
深圳最美女给街边乞丐老人喂 【刊播时间】20133月25日 【“新 闻”】3月25日,中国网刊发了一则《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感动路人》的新闻。报道称,在深圳打工的90后某女孩单膝跪地给残疾乞丐喂饭。在配图照片中,一名身穿粉红格子衬衫、扎着马尾辫的女孩单膝跪地,在给一位患有残疾的老人喂盒饭。女孩是湖南新化人,出生于1991年,目前正在深圳打工。3月24日下班回家路上,女孩看到老人盯着快餐店里的盒饭后便掏钱为老人买来了盒饭,然后亲自喂饭。 【真 相】这则名为“深圳90后女孩给残疾乞丐喂饭”的图片报道在各大新闻网站与微博上疯转,众多网友为女孩竖起大拇指,称赞此举是社会正能量。但很快就有网友指出新闻是策划团体炒作。经深圳媒体证实,整个行为其实是某商业展的炒作。附近一位目睹拍摄过程的报刊亭老板称,女孩只喂了几口饭,便随拍照的男子离开。此后,策划者出面致歉,承认照片是摆拍。首发媒体中国新闻网也表示歉意,中国新闻社称已对当事记者、网站当日值班责任人等做出了处理。 【点 评】这篇报道的作者郑小红是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副社长、深圳记者站站长,在媒体开始质疑新闻的真实性时,她一再否认,再三追问后才承认是通讯员发来的稿子,自己并不在场。但她所说的通讯员石金泉,本是一名知名拍客加网络推手,曾为广东电视台以及深圳当地多家媒体供稿。2011年,他因策划《眼癌宝宝母亲跪爬,被“富家公子”戏弄》的虚假报道,公开向社会道歉。这样一个屡有“前科”的“通讯员”炮制出的虚假新闻为何能经一位资深记者之手堂而皇之地刊发出来呢? 在事件水落石出后,郑小红发布了一则“致歉声明”,她承认自己“未严谨地核实新闻事实,没有善尽一个新闻记者的责任”,但依然强调自己的初衷是“出于传播正能量、传播真善美”。但我们很想追问一句:无中生有的正能量还能传播真善美吗? 长春老人菜市场晕倒178人无视跨过,仅有1人施救 【刊播时间】2013年4月7日 【“新 闻”】据《新文化报》报道,2013年4月5日,在长春市财神大厦2楼的市场里,一位老人突发脑梗塞摔倒在地,一名商户见状拨打了120电话,但在这期间却有52人陆续从老人身上跨过,大多面容平静。约5分钟后,一名路过的“白衣女子”守在老人身边,守护并安慰老人,直到急救人员赶到才离开。而这段时间里,又有126人从老人身上跨过。整个过程中,共有178人从老人身上跨过,只有白衣女子一人帮忙看护老人。178:1,《新文化报》以《长春老人因脑梗塞摔倒白衣女子坚守救护》为题,报道了市场监控录像记录下的“这冷漠和温暖交织的一幕”。 【真 相】178:1的巨大反差,引发大量网民议论,甚至得出“世风日下、人情冷漠、道德沦丧”的结论。但《工人日报》、新华网等媒体针对《新文化报》的报道进行调查发现,这段视频是事发现场的监控画面经过加速、剪辑处理之后被人放到网上的,并不是真实情况的反映。 据其他媒体追踪报道:在老人晕倒后,第一时间拨打了120电话的菜市场业户杨先生告诉记者:“有好心人要扶,当时我告诉别扶,这时扶容易脑出血。还有人要拨打120,我告诉他们已经打完了。” 而据财神大厦负责物业管理的王经理介绍,老人摔倒的地方,是一条重要通道,不足两米宽,因为人特别多,有人就从老人腿上“迈”了过去。 “跨过和迈过,一字之差,谬之千里。”王经理特意说明,多数路人都关切地询问老人的伤势,直到那位看似有一定医疗经验的白衣女子出现。 市场工作人员张岩还介绍说,“老人摔倒那天我正在值班,当我赶到现场时,已经有商户第一时间向120求援了,很多热心路人都说不要触碰老人,怕对老人‘二次伤害’,个别人还在维持现场秩序,让行人不要围观、避开老人、小心通过。” 4月9日,《新文化报》以《老人脑梗摔倒后看正能量如何传递》为题,委婉地为本报之前的报道纠偏,其中说道:“在老人摔倒到急救人员赶到的12分钟里,我们需要感谢很多人,感谢‘白衣女子’的真情守护,感谢卖蘑菇的老杨拨打120急救电话,感谢菜摊老板挪摊位腾出空间,感谢众多路过的好心人对老人关切地询问……” 【点 评】如果是一则“老人菜场晕倒,众人帮助”的消息,当然也有新闻价值,但恐怕远远不及“178:1”这样社会冷漠与温情的巨大反差事件能吸引眼球。从《新文化报》刊登的记者手记可以发现,记者在采写报道时只是看了监控录像便已经预设了立场,将冷漠的行人与热心施救的“白衣女子”对立起来。因此,他的采访也只是将焦点放在了“白衣女子”身上,《新文化报》随之开展一场全城寻找“白衣女子”的新闻策划。如果少一点轰动炒作之心,而是严守求真务实精神的话,是不是真相就不会这样容易地被忽略? 另外,从上述虚假报道可以发现,对于一般受众来说,有图有真相。证据如此确凿的“碰瓷”、“当街殴打老人”、“小悦悦事件重演”,当然会引起极大的社会义愤。这些案例给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提了个醒:现场图片(视频)不会自动抵达真相,记者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本领不可或缺,且须下一番功夫。 温州乞丐流浪9年回家获700万拆迁补偿 【刊播媒体】《信息日报》 【刊播时间】2013年4月7日 【“新 闻”】4月7日,江西《信息日报》刊发该报记者的报道《流浪9年回家瞬间变“富翁”》。报道称,2004年7月,家境贫寒的温州男子朱景从家里出发,像全国各地的温州人一样,远离家门闯荡自己的事业。因为连连亏本,朱景9年来风餐露宿乞讨流浪,甚至染上了严重的肺结核。今年3月27日,经过50天的治疗后,萍乡救助站将病情好转的朱景送回家乡浙江温州。悲喜交集中,哥哥朱忠告诉失踪9年的弟弟,前几年家乡搞城中村开发,他已获得700余万元的土地补偿金。 【真 相】4月8日,《现代金报》刊发报道称“这是一起假新闻,与事实严重不符”。报道称,该男子并非叫朱景,而是叫朱景修,家住平阳县昆阳镇后垟村。在朱景修离家前后,老家的房子没有任何变化,离家期间也未有征地和拆迁。传言朱景修外出做生意,生意失败后无颜面对家人,于是开始了流浪。实际上,他当时是因赌气离家出走的。这9年来,他开过出租车、当过保安,进过黑砖窑也挖过煤。直到2010年,他才因肺结核病重而开始行乞。 【点 评】经核查,该报道中当事人获得“700余万元的土地补偿金”等关键信息系救助站人员转述他人的说法,记者未做深入核实,信息日报社把关不严,导致报道失实。江西省新闻出版局责成信息日报社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并要求进一步完善制度,严防刊载不实新闻。信息日报社对当事记者、当班编辑、值班主任、值班总编等相关责任人做出了处理。这是2013年管理部门通报的很少几条虚假新闻案例之一,相关报社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它再一次提醒我们: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界必须恪守的底线。除此之外,这则假新闻引发人们关注的无疑是“拆迁”、“700万”这样刺激的字眼和令人唏嘘不已的前后境遇,其广为传播可能更多地折射了房地产开发、一夜暴富等这样的社会焦点话题,导致了传统媒体、媒体官方微博等在假新闻面前集体沦陷。 急需新闻失实的典型案例,请看清是新闻失实,而不是虚假新闻~~~ 看来你要给你们老师 送点酒了。以免他太清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