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刚毕业就进了银行工作短两个月就脱胎换骨,谈吐、着方甩了我们几条街,好像经历了魔鬼式的专业训练。
以前常常穿运动服,打球的时候喊一声就到。现在天天裹在西装里,都不好意思随便招呼。
银行确实尤为注重门面的打造,硬的有严苛的形象规范和培训,软的有充满仪式感的礼仪、着装比赛。因此银行的童鞋普遍给人气宇轩昂、专业高效的印象,让人一看就觉得是社会的精英。
为什么银行业人士尤其在乎自己的形象?因为他们是价值交换的代理人,承载着价值委托人的信任。
大家凭什么把关于钱的业务交给你?就凭那一份信任。家中老母亲啥也不懂,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也会把养老钱存到银行里,凭的就是信任两个字。
为了不辜负大家的信任,也为了生意能够越滚越大,形象这个基础工程当然要严抓。因为信任也是一个很感性的词,稍微看着不顺眼也就选别家了。
然而,形象只是个基础,可以说是每家银行的标配。形象工程之外,银行的服务能让老百姓满意吗?
作为一位典型的老百姓,我很有幸享受过一次银行的优待。我有位舅舅在银行上班,在当地圈内挺混得开。在一个明媚的春天,他把我带到了当地一家分行的行长办公室,为我的房贷开路。旁边一位业务经理说,二手房一般不接的。行长当场止住:这位还不认识啊,赶紧去办。
于是,本来办不下来的放贷,就这样走了个绿色通道。
我在得意的同时也在反思,这样的绿色通道有多少?想来想去,觉得大大的银行有时候也会力所不能及,比如:
1、贷款怎么那么难?
虽然贷款是银行的一大财源,但是为了控制风险,必须把大部分人挡在门外。贷款门槛之高、手续之繁琐,让很多人只能望洋兴叹。这一痛点,也为互联网金融的崛起腾出了空间。作为银行业短板的补充,P2P网贷业务在2015年前后也迎来了野蛮疯长。
P2P一端是超高的收益,一端是超高的利率,虽然看似不可持续,但是大量的需求还是井喷式地冒出来。
2、效率跟得上吗?
据我一位在银行工作的朋友说,我们的工作就是“加强版的公务员”,每天高强度地进行大量重复性的工作。比如,对每个月的放贷进行人工审核放款。
这一方面反映了银行业务机制的成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银行业务机制的僵化。无论怎么说,都相当于有了一个等着被打破的僵局。
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思维的崛起,信息和价值的融通都会迎来新一轮的洗牌,大量的需求将被激活,相应地,效率也需要有质的提升。这时候,就需要有更新的技术和思维,比如区块链。
就银行业说,区块链的分布式机制是去中心化的,这并不一定会削弱银行的中心地位,相反可以缓解银行这个中心的运作压力。比如贷款过程中,可以免除繁冗的求证过程,因为信任可以通过链上的数据来获得,而不是结婚证、未婚证、唯一住房证明等各种证。
银行中的大量重复性的工作,比如每月的贷款发放、手机号变更等,可以写成区块链智能合约,按照合同规定的既定程序有序执行。用程序代替人工,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
当然,新秩序的到来,最艰难的就是撬开旧秩序的大门,比如数据库怎么对接?新老交替的过程往往是最痛的,因为它意味着伤筋动骨,甚至脱胎换骨,但是我们依然无限憧憬着银行业更便捷、更亲民的那一天。
欢迎光临 爱卡网 (https://7177.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